李惠堂,字光梁,号鲁卫,中国著名足球运动。1905年出生于香港。其父李浩如,系广东省五华县人。李惠堂4岁那年,随母亲回到家乡五华县锡坑乡(现为锡坑镇)老楼村居住。从17岁开始足球生涯,活跃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亚洲足坛,1928年被亚洲足协评为“亚洲球王”,1976年8月13日,联邦德国《环球足球杂志》组织世界球王评比活动,李惠堂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他不但是战前罕见的中国职业足球运动员,也是当时公认的中国足球第一人。并带领港沪两地足球精英,称霸于第七、八、九、第十届的远东运动会。1979年7月4日,李惠堂因病逝世。据统计他在各项足球比赛中,共射进1860个球,与巴西的里登雷克、德国球星宾德、球王贝利以及独狼罗马里奥是迄今世界上进球逾千个的五大巨星。除此,他晚年协助创建的台湾木兰女子足球队,亦于1970年代末期与1980年代初期雄冠亚洲。
1922年,年仅17岁的李惠堂被选入香港最有名气的足球劲旅--南华队,出任主力前锋。他身 李惠堂高1.82米,速度快,动作敏捷,控球技术尤为出色。球在他的脚下,对方两三个人围上去也难以抢走。他的射门技术更是令人叫绝,不管什么位置、什么角度,他都能左右开弓,球出如矢,力拔千钧。他的倒地卧射更是一大绝招。1922年夏天,李惠堂代表南华队参加香港甲级足球联赛, 出任左内锋,因其球艺娴熟刁钻,出神入化,常有惊人之举,香港球迷称之为"球怪"。1923年5月,李惠堂第一次代表中国足球队参加日本大阪举行的第六届远东运动会,中国队获冠军。18岁的李惠堂在4场比赛中初露锋芒,名声大振。从此开始了他献身足球的光荣生涯。 同年8月,李惠堂随南华去澳大利亚,与全澳冠军新南威尔士队交锋。开场仅5分钟李惠堂就梅开二度,这场比赛他一人独中三元,澳州当局专门授予他金质奖章。香港当地报刊以特大号标题,称李惠堂为"球王",并有"万人声里叫球王,碧眼紫髯也颂扬"的诗句。
李惠堂1925年,年轻的李惠堂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与自己青梅竹马的邻居廖月英从香港来到上海,决心要与外国球队较量。李惠堂在上海期间,正值自己足球技艺的巅峰状态,由于球艺出众,22岁即被上海复旦大学足球队聘为教练。随后,又参加上海乐华足球队,战绩显赫。192 李惠堂6年,李惠堂率乐华足球队参加上海举行的"史考托杯"足球赛,以4∶1的悬殊比分大胜蝉联9届冠军的英国猎克斯队,首开上海华人足球队击败外国球队的记录,使李惠堂在绿茵场上的威望大增。洗雪了"东亚病夫"的耻辱,为中华民族争了光。1927年,李惠堂所在的球队如日中天,相继荣获西联甲组联赛、首届高级杯赛和中联甲组联赛的冠军,李惠堂成为大名鼎鼎的"一代球王"。同年,李惠堂率乐华队在远征东南亚国家中,屡建奇功,特别是率队出战菲律宾,战绩彪炳,载誉而归。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在旧中国,一位足球明星能够和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名字相提并论,确实超乎寻常。可见他以顽强的拼搏,高超的球艺,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与喜爱。
李惠堂为国家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23年入选中国队,分别于1923、1925、1930、1934年参加了第六届、第七届、第九届和第十届远东运动会足球赛,4次都为中国队夺得冠军。(实际上当时一共只有三四个国家参赛)李惠堂1931年返回香港,加入南华足球队并担任队长。1931年,国际奥委会承认"中华全国 李惠堂体育协进会"为国际奥委会会员,使我国体育健儿有机会与其他国家的足球运动员进行切磋、交流。 由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财力困难,1936年为参加柏林奥运会足球赛,李惠堂和足球队只能自筹资金,提前两个多月出发,靠沿途比赛的门票收入作为参加奥运会的费用。李惠堂和队友沿途进行了27场比赛,取得了23胜4平的战绩。他们省吃俭用,一路风尘赶到柏林。但由于一路征战,球员已疲惫不堪,到奥运会比赛时,以0比2负于英国国奥队,首轮即遭淘汰。1939年,李惠堂随香港南华队远征南洋,在和马来西亚槟城联军队的首战中,南华队以11∶0大胜。在这场比赛当中,35岁的李惠堂雄姿依旧,频频带球过人开弓劲射,独入7球。香港沦陷后,李惠堂不愿做亡国奴,于1941年以借到澳门比赛之机,辗转回到内地。他与家乡人组建了五华足球队。在家门口贴上了一副对联:"认认真真抗战,随随便便过年。"
1942年,李惠堂到梅县与强民队对垒,结果以1∶3"礼让"强民。第二年,李惠堂邀请香港甲组高手,以"航建队"名义,与强民队比赛。通过这两次比赛,对"足球之乡"梅县的足球运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尔后,李惠堂到桂林组织广东足球队,参加所谓四省"元首杯"足球赛。他先后在重庆、成都、自贡等地作表演赛和义赛,筹集款项,救济战孤、难民,支持抗日救国。1947年,李惠堂已经42岁,他在香港参加埠际赛(沪港杯赛的前身),他射出的一个点球被扑中,这场比赛是他的"挂靴之战"。
1948年李惠堂作为教练率中国足球队参加第十四届奥运会足球赛,同年获国际足联国际裁判证书,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国际裁判资格的人。1954、1955年率中国台北队夺得第二届、第三届亚运会足球赛冠军。
1954年李惠堂当选为亚洲足球联合会秘书长。1965年,他当选为国际足联副主席,成为在国际足联获得最高职务的中国人。1966年李惠堂担任亚洲足球联合会和国际足球联合会副主席,在世界足坛享有很高的威望。1976年在联邦德国足球杂志组织的评选活动中,他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之一。1979年7月李惠堂因病在香港去世,享年74岁。
李惠堂终其一生获得过包括“亚洲球王”在内的50多个荣誉称号和120多枚奖章。曾4次代表国家队参加远东运动会并获足球冠军。1966年他担任亚洲足球协会和世界足球协会的副会长,在世界足坛享有很高的威望。1976年在德意联邦共和国足球杂志组织的评选活动中,他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之一。 据统计他在足球比赛中,共射进近2000个球,他和巴西名将里登雷克、德国球星宾德以及球王贝利是迄今世界上进球逾千个的四大巨星。其卧射绝技,巴西球王贝利亦自叹不如。其体育道德尤为高尚,在绿茵场上从未受罚。
因在将近20年的赛球经历中,于各项公开赛事入球超过2000球,1976年出版的西德足球杂志,曾将李惠堂评选为20世纪的世界5位“球王”之一,与巴西贝利、英国史丹利·马菲士、阿根廷阿尔弗雷多·迪·斯蒂法诺及匈牙利普斯卡斯齐名。但因为他与台湾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关系相当密切,1950年代之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相关文献,并无太多李惠堂的相关赛事报道或历史记载。不过总的来说,于1979年去世于香港的他,不但普遍认为是1930年代中国足球风气的带领者,也是开启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甚至亚洲足球运动的主要功臣之一。而这些贡献也可从他所著《球圃菜根集》、《杂果盘》、《足球裁判》等相关书籍如见一斑。
李惠堂故居五华县锡坑镇老楼村四角楼,名为“联庆楼”,是其父李浩如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所建,现已成为五华推动旅游与足球运动发展有机结合的一个富有特色的景点。故居为客家地区常见的“四点金”式建筑,面宽五间、三进深四合院布局,左右各置一幢横屋,四角分置四层炮楼,背后筑一层围屋,门前设晒谷坪、照墙、左右转斗门和半月形水池。墙体用灰沙夯筑,顶为悬山式木桁桷瓦顶。总占地面积约4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590平方米。故居上、中、下厅檐柱均为八角梅花石柱,左右横屋底屋檐柱为圆石柱二层为圆木柱。门窗框均用石制,正门、侧门、转斗门均有楷书题刻,上、中、下厅和左右横屋所置屏风梁架等构件,均刻有狮、凤、鳌鱼、花草、人物故事等金木雕工艺品。故居中栋右廊房为李惠堂幼年时住房,右横屋门侧狗洞是李惠堂幼年时练射的“球门”。右横屋第一间为李惠堂抗日战争时期回乡组建足球队时的住房。1994年9月,五华县人民政府为方便人们缅怀球王,把球王故居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里面办有《球王李惠堂》小型展览,每年均有不少华侨、港澳台同胞和社会各界人士前往参观考察,缅怀球王的光辉业绩。
我的网络营销能力秀主页是:http://wm23.cn/tsf102238
梧桐子首页是:http://www.wutongzi.com/uc/65128253.html
个人新浪博客是http://blog.sina.com.cn/u/3083614511
欢迎大家访问,谢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