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源(1842-1919),名祚祯,以字行,诸城城里人,古琴演奏家。
王心源自幼受家庭的熏陶,有着良好的艺术素养。他嗜书画,好金石,精于古琴和琵琶,为邑中名士。他琴艺高超,与诸城另一古琴家王冷泉在山东并称“诸城二王”。
丁墨峰(1880-1961),字国翰,诸城市林家村镇陈家村人。 开明人士,有爱国心。一生教书,桃李满天下。诸城县第一、二届人代会委员、常委,县第一、二届政协委员、常委。毛笔字写得苍劲有力,市礼堂门上“礼堂”二字为丁墨峰所书。
王翔千(1888-1956),名鸣球,以字行。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七村人。
王翔千,1950年当选为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和省土改委员会委员。1956年5月29日病逝。
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诸城相州镇相州村人,曾化名为王恂如,笔名有剑先、鉴发、容庐、卢生、恂子、鸿蒙、TC等。
王统照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来的著名作家,工诗善文,一生笔耕不已,出版著述、翻译作品近百种。他是一位为新文学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战士。
王尽美(1898-1925),原名王瑞俊,字灼斋,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王尽美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山东省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右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早期革命活动中,他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陶钝,原名徐宝梯,字步云。生于1901年10月29日,诸城市昌城镇徐家河岔村人,曲艺研究家、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为了革命的后代》,散文集《故乡十小记》、《在福建前线》,短篇说唱《姑嫂打水》、《小俩口算账》等。
1996年11月14日在北京逝世。 生前著有《陶钝文集》行世。
孟超(1902-1976),原名宪启,字励吾,又名公韬,诸城城里人。 孟超能诗善文,是一位左翼文艺运动培养起来的著名作家。出版作品有诗集《侯》,杂文集《长夜集》、《未偃草》,长篇小说《潭子湾的故事》,戏剧《李慧娘》等。
臧克家(1905.10.08~2004.02.05),诸城吕标镇臧家庄人。
臧克家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作家。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的《有的人》被世人熟知。1933年他的处女作诗集《烙印》问世。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不辞劳苦,辛勤耕耘。不但写新诗,也写旧体诗,还擅长散文,也尝试着写过小说,诗论和文艺随笔。50多年来,臧克家结集出版的新诗、旧体诗、散文、小说、诗论等著作近60部。对我国新诗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国内外文坛负有盛名。
崔嵬(1912-1979),原名景文,诸城市昌城镇王家巴山村人。 中国电影演员、导演。原名崔景文曾用名崔微晖、崔浚、疯子,后改名崔嵬。 先后主演了《海魂》、《老兵新传》、《红旗谱》等影片,导演了 《青春之歌》、《小兵张嘎》、《北大荒人》、《天山上的红花》、《红雨》、《山花》等故事片和《杨门女将》、《野猪林》等戏剧片。 崔嵬在生命的最后旅程中,崔嵬以惊人的毅力坚持拍完了《平原作战》、《风雨历程》等几部影片。
王希坚(1918-1995),又名王熹坚,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七村人。 王希坚从事文学创作50余年,为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地覆天翻记》、《迎春曲》,中篇小说《变工组》,短篇小说集《东老石人社》、《前沿阵地》,诗集《民歌百首》、《黑板报上写诗歌》、《自由诗》、《远方集》,鼓词《老会长》等。1976年后发表中篇小说《雨过天晴》,短篇小说《李有才之死》、《牛棚诗人》等。曾主编过《群众文化》、《山东群众》、《山东文学》、《历山诗刊》等文学刊物。
王愿坚(1929-1991),诸城市相州镇相州村人。
王愿坚自1952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其中《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其它还有《早晨》、《征途》和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近几年的新作有《足迹》、《标准》、《草》、《歌》等短篇小说,其中《足迹》获人民文学杂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王愿坚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党费》,《七根火柴》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深远。
王愿坚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