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客家山歌

家乡区县: 东莞市

东莞清溪、樟木头等镇的客家人唱山歌早就有名,每逢节日,经常举行各类山歌表演或比赛,热闹非凡。

早在800年前,清溪就有客家人在银瓶山下定居,客家人有在作息之余即兴唱咏的习俗,清溪山歌就是在那时候产生和开始流传的。起初是为了抒发喜怒哀乐情绪所哼出来单调的欢呼或哀叹声,后来配合了撑船、挑担、砍树、走路等自然活动哼出声音以表达情绪和壮胆,或为对岸、远山的人对话高声喊叫,而逐渐演变成歌调。目前流传下来的山歌,可分为放牛歌、割草歌以及四六联、白口联、平山民歌等,任何歌词都可以由唱的人自己去整理与创作。山歌题材广泛、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歌词善用比喻,韵脚齐整。词曲不固定,一般都是即兴编唱。

清溪客家山歌的曲调各地也有不同,有“号子山歌”,多采用“哟嗬哈”等衬词,节奏自由,用假声唱,声音高亢。也有像快板山歌之类的,曲调无拖腔,把节奏紧缩,将速度加快来演唱,好听极了。

据悉,和《比翼双飞奔小康》一样,清溪客家山歌里大半是情歌。清溪人唱情歌,不会像电影里那样唱得文绉绉的,他们见啥唱啥,信口开河,开口成歌,妙不可言。他们的引用、比喻、想像和夸张均独具特色。男女情歌对唱一般富有挑逗性,歌词也常常随口而出,往往也有高潮处。据说以前采松脂的小伙子和砍柴的姑娘对唱,几个回合唱罢,小伙子有些招架不住,想要收场,口气软了下来,唱道:“一条路子走又走,对面娘子叫啥名,啥名啥姓给哥说,给我这去免探听。”姑娘见他想溜,便加强攻势:“一条路子走又走,对面娘子是您娘,小汉含饭给你吃,大汉作子不识娘。”

在接触客家山歌时,我们发现,只要有人主动引唱,山歌就会像流水一样在其他人口中哗哗流淌。

古曲唱出新韵味

“客家山歌虽然好,但像食物一样,东西虽然好,也要变变口味,才能适应人们新的口味。有一件事让我记忆良深,当时我们镇举办一个晚会,刚开始到场的有1000多人,但人们一听那老旧的客家山歌,过一会就走得差不多了,最后只剩下100来号人。”清溪镇委宣传办的张仁良回忆说。

“当一种艺术形式不适应时代发展时,怎么办?只有改革和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溪镇专门请来专家和老山歌手,对历史悠久的清溪客家山歌进行改革,改变了过去只有四句的老路,从歌词和曲调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创作了《赞清溪》、《甜》、《清溪我的家》、《新年再开幸福泉》等一大批客家新山歌。这批山歌在内容上增加了现代气息,有不少歌词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山歌手们在演唱过程中,既保留纯朴、简洁和生活化的传统风格,又努力使曲调更加优美。这批山歌搬上舞台时,歌手们更是让它们由歌唱转化为综合艺术。如新编排的《比翼双飞奔小康》,采用舞伴歌的新形式,既有男女对唱,又有新颖独特的舞蹈,还改进了配器,从而大大增强了观赏性。

事实也证明了改革的可行性。在“古风新韵唱小康”——广东省客家山歌擂台赛中,由清溪镇山歌协会成员组成的代表队表演的女声独唱《玉兰花香到珠江》、男女对唱《比翼双飞奔小康》分别获得银奖、铜奖;根据客家新山歌《甜》改编的舞蹈,获得东莞市青年舞蹈大赛铜奖。

“文艺只有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清溪的山歌手们表示,他们将对客家新山歌继续进行创新,力争唱出山歌新天地。

(2014-11-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