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除夕是民间一年中最忙的一天。是日,千村万落、各家各户进行清洁、除秽,张贴春 联,把房屋布置一新。中午,主妇捧着三牲酒茗,到宗词、庙宇给祖先、神灵供奉,俗称“酬神”。晚饭菜肴丰盛,俗称吃“团年饭”。凡外出者,甚至远在香港、南洋的亲 人有意回乡度节的,必历尽艰辛,在这一天赶回来吃团年饭。亦吃咸汤丸,取团圆之意。入夜,童子取红鸡蛋、线香,到村外“卖懒”,边行边哼《卖懒歌》。是夜,灯火彻夜通明,合家坐于灯火旁,至“交子”(午夜十一时),称“守岁”。“交子”一到, 鞭炮齐鸣,正是“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
初一 :农历正月初一,即夏历元旦,民间风俗称“做年”。这是东莞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初一早上,人们都穿戴一新。孩童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小孩“利士”。邻里相见互相恭喜、“贺年”,家家正厅摆香案、供品、香烛、牙香。在盛开的鲜花中,小姑立于挂满枝头之金桔下,满堂馨香。
初二 :初二俗称“开年”。吃过年饭,夫妻携孩童到岳父母家拜年,其他人则携带年果礼品去探亲访友,互相“拜年”。晚餐丰盛,商户尤为隆重,称“开祃”,餐桌上必有发菜、蚝豉、生菜、生鲤。 是日又传为土地神诞日,俗称“土地诞”,乡民备艾角、艾饼拜祭,谢高天后土化育之恩。
初三 :初三。舞狮子、舞麒麟、舞貔貅、舞龙、舞风、飘色、演戏、杂耍。晚上更大放烟花。喜庆活动延至元宵。老鼠为女孩之大敌,啮开混沌,可见青冥。
初七 :正月初七为“人日”。莞俗颇为隆重,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焚香祈福。南瓜放于门外,鸡鸣四更。
初九:是日旧传为玉帝诞日,莞俗称为“玉皇诞”。家家户户备寿桃、果品,拜神求福。田野新草抽穗,有少女之风起于桑树,老者作歌,慕少艾,为邻媪所笑。
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民俗以响丸互赠答,称“结缘”。莞俗“开灯”之期,各镇区多有不同,或在初四、五,或在初七、八。结灯则在十五日。是日晚,宗祠门口燃放花炮,待炮筒落地,冠者、童子争相抢夺,俗称“抢炮头”。首得者吉祥如意,未得者罚水三杯。
二月十九 :二月十九日传为观世音菩萨诞日,莞俗称“观音诞”。是日孺者携幼妇、童子,着花裤,备金桔、香烛拜贺于南方,或在庙堂。又往来喧笑。男子偷鸡酒取乐,兴尽而归。
莞俗新年必吃年糕。年糕又叫“鱼龙”,取步步高升以达鱼跃龙门之意。鱼龙制作讲究,需经浸糯米、磨粉、干粉、加配料等工序(咸者加虾米、腊肉、油鸭,并以红枣覆面,取早(枣)日高(糕)升之意;甜者加黄糖)。为求体面,鱼龙越大越厚越好,须炊一日一夜。炊妇须以巾裹头,互相嘲谑、照应,否则柴烬火熄,前功尽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