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市一小
上饶市一小,创办于1921年,称为上饶第一示范小学,上饶解放后改称金龙岗小学,简称金小.1969年文革时,改为福建闽运车队五七学校,1974年才改称用阿拉伯数字序列命名的上饶市第一小学,这所学校是市重点小学,上饶第一个少年先锋队就于1950年春天在此诞生。走过了86年悠久的历史,示范的教育在上饶人心目中是一所名牌老校。
解放初期至1960年,学校原址在金龙岗马王庙一带,当时学校门前是宽阔的中山公园,中山公园绿树成荫,草丛中灌木丛中,不时有蚱蜢跳跃、蝴蝶飞舞。公园的中央有个400米的环形田径场,青石铺成的阶梯式看台,操场的旁边有一个礼堂,开会集会展览放映均在此进行,是当时最大的会所。公园广场门口蹲着二只石狮子,后来,西濠改造,中山公园也被上饶宾馆虎踞龙磐了。
那年月空袭的气氛也弥漫着学校,学校操场的老榆树上挂着一口大铁钟,敲钟的是一位叫张伯伯的老校工,他是个尽职的校工,很正点很守时,上课下课敲钟,空袭来了也敲钟,“当当当……”的钟声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那时的学校很小,教室很简陋,清一色的平房,学校甚至没有操场,上体育课只有借用中山公园的田径场了。学校的左侧是一片低洼的田野,侧门有一家小卖部,小摊主绰号叫“沙妈”,沙妈嗓门很大,吼起来似河东吼狮,孩子们听起来有些害怕,不过,这可以说是早期的校边店的雏形了。
那时贫寒的学生是戴斗笠打赤脚上学,衣服打着补丁,在今天的小学生看来是不可思异的。可大人也是如此,当时正是用人之际,需要大量的干部,学校开办夜校干部速成班,白天工作,晚上上课,第二天小学生们上学时课桌的抽屉里总是大人遗忘的钢笔笔记本,在今天的大人们看来也是不可思异的,可是,就是这种清贫的精神,使那个时代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1960年夏天,学校移位给上饶605卫戍部队,搬到普济巷去了,搬迁后的学校场地更大了些,方圆有20亩。但教室仍然是一层的砖瓦房,校门两侧是校长室和教导处,二屋中间通道是月季花丛迎送学生上学放学,走过月季是个圆形的门洞,别有洞天,走进来果真是霍然开朗起来,正四边形的教室的布局是主教学区,走廊是回旋的,即使下雨也无碍,课间学生们在走廊里像小麻雀似地吱吱喳喳打闹着,好动的孩子甚至在走廊滚铁环。主教学区的后面是小操场,这是个低洼的操场,星期一的例行晨会及做课间操在此举行,值星老师扯着大嗓门喊着口令,散操时则是作鸟兽散。
主教学区的右侧有个大礼堂,这个礼堂很大,可容纳全校的师生聚会,神圣的开学典礼一般在此举行,礼堂的前面是附教学区,两边排列着教室,后端是学校食堂,食堂旁边有口水井,井水很甜。教室外面的边角地甚至种着向日葵、芘麻,这是老师鼓励学生们种的,看着亲手种的植物一天天长大,孩子们很有成就感。
有意思的是学校的隔壁是上饶看守所,上课时有时会听到犯人的恐怖的嚎叫声,有些顽皮的学生甚至爬上高高的窗口,观看犯人的坐班房的形形色色的表情,放风的时候,犯人在院子里走来走去。也有的犯人在种菜割草,而重刑犯人由荷枪实弹的士兵严密地看守着。那时学校围墙外面是田野,田野种着罗卜、包心菜,还有青草,这一片田野一直延伸到北门村,学校围墙东侧是王家山头,因原住民以王姓居多,地貌是个丘岗,所以叫王家山头,即使到了60年代,这里仍然是山岗和田野,翻过一小的围墙,举目望去,一条黄泥小道伸向老城北门村,那时并没有什么五三大道,五三大道在市立医院附近就静止了。所以王家山头的住民是以菜农为业的,这里曾有一座土地庙,据说很灵验,一棵大树遮荫着小土地庙,人们经过此地总爱大树底下好乘凉。谁也想不到,这田野若干年后成了上饶的五三大道。谁也想不到若干年后的今天学校已是变了样,昔日的校舍轮廓的布局,经历沧桑的风花雪月只是留在脑海里的碎片……
我的家乡:http://www.wutongzi.com/kan/jiangxi/shangrao_xinzhou.html
我的营销能力秀:http://abc.wm23.com/zzjmay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jonyzzj0508/home?wvr=5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17739655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