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者,著述与诗文汇编也。井陉地处偏远之地,畿辅要冲,关塞名胜林立,虽地瘠民贫,然物华天宝。登临斯处,心旷神怡,醉物而忘情矣 ! 故历代名家多涉足于此,把酒临风,题诗挥笔,饶有佳作留传于世。有联云:“六塞雄风,古道苍烟,三千年风月云漫漫;五陉胜景,山城秀色,二百里景观曲悠悠”盖抒形胜之壮美也。邑人擅作诗文者甚多,自唐代文学家崔行功修史作文成多卷皇皇巨著后,继之许国壁、刘应中、马席珍、梁韩镇、吴郡三、蔡承泽诸乡儒,以诗词名世,文采飞扬,不乏传世佳作。当今文化繁荣,人才辈出,著述多达数百部,且题材广泛,立意深刻,自成特色,可谓洋洋之大观。
井陉书画艺术,历史上宋元以前虽无文献确考,然境内碑刻、壁画大量存在,且技法精湛,韵味悠长,地域特色显著。据记载,早期乡邑书家霍叔瑾,其书法“为上所许,屡蒙恩赐”,其余许权、霍元璋、陈畴等人,书画各有所长,均为一时之俊彦。井陉因其为关塞要地,背水阵、苍岩山远近驰名,文人雅士造访不绝,范志完、祁隽藻、李苦禅、楚图南等古今大家在境内均有留作。现代井陉书画蓬勃日上,霍济光、谷彦儒、萧朗、李悦民、谷文达、梁岩、李夜冰等书画造诣精深,卓然大家,影响遍及国内及海外。诸多创作者在各级书画展览展事中获奖,省级以上书、美协会员达百余人。独特的地域风情滋养着书画创作者,人才济济,被业内人士誉之为“井陉现象”。戏剧系井陉之传统文化,自其传人境内始,就得到乡人之偏爱,其间从艺者废寝忘食,好戏者如痴如醉,一时名伶竟出,戏班涌现,遂享有“戏乡”之美称。境内主要剧种有:晋剧、丝弦、豫剧、河北梆子、评剧等,其中以晋剧为最。 1952 年,井陉晋剧团成立,剧团功底扎实,演技精湛,深得好评。 1961 年,剧团应邀人太原演出,三处折子戏,艺压群芳,轰动并州。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丁果仙、牛桂英等纷纷收徒授艺,以致演技大进。新时期,戏剧呈萧条之象,然井陉晋剧宝刀不老、雄风犹在,终年演出不断。
井陉之民俗丰富多彩,向有“民俗文化之乡”之称谓,除井陉拉花质朴典雅,名扬华夏外,境内尚有:跑驴、转歌、颠杠、社火、秧歌、旱船等诸多民俗表演形式,可谓“一月当空,群星璀璨”。井陉拉花至晚产生于明、清时期,经历代艺人之传承,形成“含蓄大方,质朴粗犷”之表演风格,具有极高之文化价值。新中国成立后,井陉拉花多次进京表演,受到了朱总司令,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肯定与褒奖,并多次荣获大奖,誉满中华,蜚声海外。音乐之提高,摄影之普及系时代进步之结果,已有众多的爱好者与参与者,且取得一定的成就,成为新时期境内的文化亮点。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古老、丰厚的井陉文化,不仅是井陉人之财富,她是中华文明之一草一木,当与国人共有。其灿烂之历史文化,必将服务于井陉之经济建设,使井陉更加美丽和富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