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岛——民俗文化

家乡区县: 湛江市雷州市

雷州话

雷州的主要汉语方言。来源于福建的闽南话(莆田话),元代已基本形成。南宋末年,因逃避战乱,几十万闽南的莆田人移民到雷州半岛,带来了莆田话和闽南文化,促进了雷州话的形成。据明万历《雷州府志》载,当时雷州话叫“东话”或“客话”,其特色是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语音,许多基本词汇与潮州话和蒲田话大致相同,但因受官话、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而发生差异性的变化。雷州话通行范围很广,包括雷州市、徐闻县全部,遂溪县、湛江市区和郊区的大部分,以及雷州半岛北部的廉江、吴川、电白3县的一部分,人口超过500万。雷州城的雷州话是雷州话代表方言,是正音。现出版有《雷州话注音字汇》、《雷州话方言词典》和《雷州方言志》。

雷州歌

用雷州话演唱的民歌。汉代形成于雷州市,流行于雷州半岛。是广东四大方言歌之一,也是中国131个歌种之一。其格律严谨,每首四句,每句七字,一、二、四句的尾字押韵,第二句的第四字、第四句的第四字和尾字都用阳平声,第二句尾字则用阴平声。每句句首都可加两三个字,叫“歌垫”。其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以及双关、重叠、连珠、倒装等10多种。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等。民间男女老幼都会唱,遇事随口即唱,出口成歌。


雷州音乐

雷州的民间器乐曲。始于明盛于清,流行于雷州半岛和湛江地区。雷州音乐按演奏形式可分为:将军令,气氛热烈,气势磅礴;小牌,旋律流畅优美,轻松活泼;坐门楼,多用于庆典,乐手坐在门楼下(大门口)演奏;戏套,为雷州歌剧和黎戏(雷州木偶戏)的场间气氛音乐,也用于日常生活。

雷剧

雷剧原名雷州歌剧。源于雷州歌,明代中期形成于雷州市。其唱腔音乐、锣鼓音乐别具一格。初期以雷州歌谣腔,后在原唱腔基础上创作出数十种新唱腔,按其体系可分为“高台”、“雷区”。

雷州的佛教

唐代佛教开始传入雷州,以后不断发展。现全市保存较好的寺庙有108座,其中雷州城区有66座,僧尼583人。全市有60多人分别在广州、香港和美国等地佛教组织任法师或住持。佛教音乐已搜集到50多种,结构严谨,旋律流畅。

nana(2014-04-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