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匡:一代报人 文坛领阵挥妙笔 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或许仍记得,“文革”结束后不久,被封存十年的35部中外名著再度面世,由新华书店推出市场,只有“毛选”别无他书的“书荒”局面得以终结。让这35部中外名著再见天日的人是谁?王匡。无论是在中国民主革命的阶段、还是在中国新闻宣传和报业的发展史上,王匡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他一生有着浓厚的新闻报纸情结,知己好友全是知名的新闻界人士,虽然长期担任宣传工作的重要领导职务,但他对自己一生工作的定位还是一名报人、一个新闻工作者。
马不停蹄进行战地宣传
王匡,原名王卓培,1917年出生于东莞虎门镇南栅西头村。20岁那年,在日本侵略中国,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刚在东莞中学毕业的王匡毅然离开家乡,奔赴延安抗日根据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于抗日救亡的革命洪流中,开始了自己永不停息的革命旅程。
王匡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他先后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马列学院、中央党校学习和工作,抗大毕业,留校做了红军的老师。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王匡历任中共中央文委秘书、中央研究院哲学研究室研究员。他参加过延安整风运动,参加过八路军,新四军。1945年国共谈判时,王匡在南京梅园新村担任周恩来的秘书。解放战争期间,王匡加入刘邓大军前线记者团,随军挺进中原,进军江汉。在战火纷飞的战场,王匡用笔写下了大量介绍刘邓大军胜利进军、揭露蒋管区黑暗统治的新闻通讯,《南征散记》、《跃进大别山》、《蒋管区农村见闻》等名篇记录下我军所向披靡,摧枯拉朽的足迹,成为当时著名的战地新闻记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