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许多地方,都是因为其特有的产业而扬名于世的。苏州的刺绣,景德镇的瓷器,樟树的中药材,贵州的茅台------这些响当当的物产,闪烁着传世的光芒,铸就了一个地方的辉煌,让中国有了自己的“瓷都”、“药都”、“酒都”------甚至“丝绸之国”的美名。 虎门能够走进世人的目光,还不完全是因为物产。虎门有其灿烂的历史。这段历史,与虎门今日的经济大镇地位,一年二十多亿的税收,过百亿元的服装产销,以及辐射全球的服装市场,同样让全世界关注。在二十年多经济建设和市场大变革中,虎门人续写了自己的历史,让光荣和梦想成真。让我们看到,奇迹是怎么发生的,灰姑娘变成美丽公主的神话,在中国同样可以天天续演。 产销互动,相得益彰 虎门服装具有非常强的市场竞争力,能够吸引国内各省及世界各国的客商,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服装已经完全产业化了,产业和市场相互推进,以大批量的生产和大批量的销售,低廉的价格,良好的品质,多变的款式,时尚的引导,快速的市场反应节奏,共同成就了虎门服装今日的美名。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虎门有了自己最早的服装市场——由民间自发形成的地摊夜档。到了九十年代早期,虎门的服装市场开始上规模上档次,兴建了一批大型的服装批发市场。此后,虎门服装进入了全盛的大发展时期,生产和销售形成一条龙,“前店后厂”的产销模式业已定型。 之所以会先有市场,后有产业,跟当时特定的短缺经济时代背景及虎门特有的地缘优势有密切的关系。但大生产的形成,则是虎门服装市场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市场要做大做强,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只有自产自销,减少中间环节,服装才具竞争力。正是在这点上,虎门服装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市场的这种需求。是虎门的服装不断扩大的市场,催生了虎门服装产业,让现代化的、大批量的服装生产,能够迅速找到出路,甚至无须寻找出路。市场就在门口,大批量的订单雪片一样飞来,远道而来的客商天天堵在门口催着要货。这样的情景,着实让人兴奋,反过来又推动了市场,让市场像一列高速运行的列车,不能停也无法停下来。 在这个演变过程中,虎门镇政府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也只有虎门镇政府才有这种力量,托起一座服装名城,让服装成为虎门的金字招牌。 今日的虎门,服装市场星罗棋布,制衣厂遍地开花。外人走进虎门,会感觉自己正在进入一座服装市场的迷宫。市场后面的制衣产业,更会让人惊叹,这是一座服装生产的大海,深不可测。 制衣企业到底有多少呢?政府对外公布的数字是:上规模的厂家有上千家。 请注意,这里指的是上规模的厂家。还有不上规模的呢?还有那种专门接版生产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加工企业呢?很难有一个具体的数字。 业内人士的说法是:大大小小,少说也有好几千家。 对于一座辐射全球的服装集散地而言,数字的统计,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客商只关心款式的变化和价格的流向。市场只关心自己的客流量和他们的取舍。厂家忙于生产不停地为市场赶货。政府呢,只发挥自己的杠杆作用,撬动着虎门的产业经济向前发展。 有活力,容易生成和长大,拥有无限的发展空间,是虎门服装产业和市场的最大特点。 因而,无论是市场还是产业,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对于市场,虎门的一位业界权威人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虎门的市场,比天还要大。产业呢?不少的厂家,今天可能还默默无闻,但也许明天就世人尽知了。 这方面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一家上万人的制衣企业,所走过的历程,也就是数年,真要叫人以为是新“天方夜谭”。 当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做到如此成功。虎门的服装企业,基本上都是近十年崛起的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有其先天不足。家族式管理,太在乎既得利益和眼前利益,密集生产,科技含量不高,缺乏人才,也制约了一些民营企业的发展。 如何突破大发展中所遭遇的瓶颈,是虎门不少服装生产企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市场方面,当然也存在一个需要进一步提升的问题。毕竟,虎门服装辉煌了这么多年,市场的辐射力又是如此地强劲,许多地方,都会把虎门作为自己赶超的目标,争夺客源,削弱虎门服装市场的竞争优势,是一场无可避免的战争。从这个意义来说,虎门服装市场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估和清醒的认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进行有效的整合利用,把市场进一步做大做强,迫在眉睫,不可小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