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中学

家乡区县: 东莞市

广东省东莞中学创建于1902年,历经几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传承与创新,东莞中学已经成为一所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百年老校。112年来,东莞中学为国家为社会造就了大批优秀之才,爱国将领蒋光鼐、学者容庚、工程院院士毛炳权和何镜堂、新浪网首任总裁王志东等均曾在莞中就读。东莞中学1992年被编入由国家教委编辑的《中国名校—中学卷》,1994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东莞中学这些年来获得长足的发展,学校占地面积66670㎡,现有建筑面积59129㎡。校园幽静的办公教学区与宽敞的运动生活区相映成趣,百年的历史积淀使校园内处处洋溢着深厚浓郁的人文气息。学校建有建筑面积达5500平方米的现代化体育馆,还高标准地建有网球场、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等室外体育设施。教室、实验室、语音室、多媒体电教室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千兆校园网将校内全部电脑连为一体,实现了教学与办公的现代化,学校幽静的办公教学区与宽敞的运动生活区相映成趣,为师生的工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学校现有57个高中班的办学规模,三千多师生员工沐浴在百年的文化积淀中,校园内处处洋溢着深厚浓郁的人文气息。
学校师资队伍精干,结构合理。现有专任教师204人,本科以上学历199人,其中研究生学历10人;中级以上职称141人,其中高级教师70人。 有15名教师入选东莞市首届普通中小学学科带头人。
如今,学校正努力朝着“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与世界先进教育对话的国内一流学校”的办学目标迈进。在新的百年里,学校将不断寻求发展新路,开拓发展空间,再创新的百年辉煌!

东莞中学以“对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为办学宗旨。学校力求把教育关怀指向在校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学生,使他们都能获得最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最好教育;把学校教育的视线穿越学生生命发展的全程,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思想基础、能力基础、情感基础和生活基础。
学校打造了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等多种平台,激发学生的广泛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学生初步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公民意识、行为和能力。

东莞中学坚持“自主、和谐、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在办学中充分尊重师生的生命主体意识。校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的很多大型项目都是由学生策划组织的,校内学生刊物《莞中风采》和《云雕》完全是由学生编辑出版的。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内在的探究和发展需要被唤醒了,学生学会了自主建构知识,形成健康丰富的个性。
学校和谐办教育,办和谐教育,有效地整合学校教育中各种资源、各种力量、各种进程,使学校教育在良性的状态下运行。同时,学校在引导师生自主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基础上,激励师生将自己的成长规划与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师生共度生命历程。

东莞中学逐步形成了“教育生态平衡”的办学特色。我们用生态平衡的观点理解、认识教育。在管理方面,我们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人为本,建立有序、民主、高效的管理系统。在德育方面,我们把公民意识、爱的意识、文明习惯、健康心理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注重营造和利用德育环境,重在情感化、科学化和自我教育化,让学生在真实的道德环境中获得德育滋养。
在教学方面,我们强调师生教与学的自主、互动、进取,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的学习者转变。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我们通过物化的校园环境和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对学生熏染陶冶,以净化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

东莞中学堂的创立,在光绪第一道"上谕"下达的次年,毋烦"督、抚严饬",东莞办起了学堂来了。可见当时东莞人思想的解放。原来"上谕"规定"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县以上的各府、厅、直隶州,才"设中学堂"。东莞是县,居然办起中学堂来,东莞人可谓"敢"字当头。其中东莞中学堂筹办并任首届校监实际是校长的清进士徐夔飏起到了主要作用。

自明代以降,东莞教育就比较发达,至清末,东莞官办学校有三所:儒学(即学官,1951年拆除,今南方饮料厂所在地为其故址),学生免费入学,还供给伙食(叫廪生)。
宝安书院(1926年并入东莞中学,故址在今东莞中学传达室右侧)。龙溪书院(在石龙)。
集体办书院三十九间、社学二十三间,义学(免学费)三间。私塾(包括家塾、蒙馆),乡乡皆有,难以统计。有 这么多的学校,还要办东莞中学堂,假如对新型学校作育人才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是不会有这样坚决的行动的 。
东莞中学堂最初为民办。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徐夔飏作《东莞中学校创办缘起》,把东莞中学堂创立的经过说 得很具体:  光绪二十八年(1902)办东莞中学堂时,毫无"的款"(明确的款项),东莞知县刘德恒捐养廉银一千两,徐夔飏四 出募捐,得四千馀两,为开办费。并由县指定屠税、庙宇、鲜鱼税及东莞明伦堂每年拨银三百两为经常费。嗣因奉命改 为东莞初级师范中学堂,颁发章程,各科教员,均当延聘,而学款短绌,几不能支。适科学既废,书院停开,乃请拨原 书院灯火费为学堂经费,并请东莞明伦堂拨足银两,遂将考棚改建。广筑校舍,扩大操场,购置图书、仪器,学校规模 ,始乃大备。 (李璇枢《东莞县志拟目目·学校》引)
东莞学堂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八月三十日立。九月初一(10月2日,直至解放,以此日为校庆日)开学,名为 东莞学堂。 据第一届学生李璇枢(字仁荪)的回忆,学堂开办得很草率,连校名的匾额也没有,开学那天,只见考棚门口挂着 红纸墨书"东莞县学堂"五个大字。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5288052350 
网络营销能力秀 http://www.wm23.cn/chelin 
梧桐子网站 http://www.wutongzi.com/uc/46526620.html 

刘巧玲(2014-12-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