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的一种,主要流传于广东中山、番禺、珠海、南海、广州市等地的农民和船民中。珠江三角洲沙田地区人民历来有对唱斗歌的习俗。每逢农事大忙前或收成后,不少地方搭起歌棚,进行斗歌活动。在珠江上,每逢中秋咸水歌擂台,咸水歌的曲调,一般都系随字求腔,结尾处有固定的衬腔。由于演唱活动频繁,内容不断丰富,曲调也随之不断发展。歌词为两句一节,每句字数不拘,每节词同韵,各节可转韵。曲式结构为上下句。每句的句首和句尾有基本固定的衬词和衬腔,结尾时都用滑音下行。六声徵调式,音调悠扬抒情,如中山县的《对花》。另有“大缯歌”、“姑妹歌”亦属于咸水歌,歌词格式、句末的衬词、衬腔不同。
2007年,东莞沙田镇咸水歌入选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咸水歌是通过口口相传的,并没有专门的人教,目前我们联系上的有10多位老人还会唱咸水歌,如不赶紧采取措施保护就来不及了”,该镇文广中心工作人员王树娟告诉记者,除了拍摄咸水歌纪录片、将老人们聚集起来录音录像、找专门的人给其谱曲外,还在5所公办学校里挑选50名左右学生每周跟老人学唱咸水歌,并于本月底举行首届咸水歌比赛。
咸水歌曾是流行乐
咸水歌,又称疍歌、蜒歌、蛮歌、咸水叹、白话鱼歌、后船歌等,主要流行于珠江三角洲河网交错地带以及沿海地区,是长年漂流水上的居民(也就是疍民)的一种歌谣,在疍民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5288052350
网络营销能力秀 http://www.wm23.cn/chelin
梧桐子网站 http://www.wutongzi.com/uc/46526620.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