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白戏 粤西白戏,是一种杖头木偶戏,追溯其起源,始于清朝乾隆年间。当时,安铺经济发达,文化日臻繁荣,距安铺镇6华里的营仔镇曲龙村农民创造了一种“竹筒戏”俗称“白戏仔”,用本地白话民歌演唱,辅之以自制简易木偶,一般2至5人即可演出(一人主演,一人协助操纵木偶,一人敲击竹筒)。由于竹筒配击节奏,又称为“木鱼班”,这是白戏的雏形。
清嘉庆年间,曲龙村艺人受到各地戏曲的影响,在演出时加进音乐伴奏,最初取本地一种野生植物“簕古”的头部和杉木板,仿二胡制成“簕古头胡”伴奏,音色粗犷而浑厚,颇具特色。随后,逐步加进月琴、笛子、唢呐等乐器伴奏,并由竹筒改为木鱼、小堂鼓、大钹、高边锣等敲击乐器,从此“竹筒戏”又改称为白戏。道光年间,白戏发展已进入兴旺时期,唱腔不断革新,音乐曲调不断丰富,木偶制作引入粤剧脸谱,技法细致逼真,白戏已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戏,白戏的演出盛行粤西。曲龙村就有8个白戏班,每班有艺人5至6人,清道光年间,曲龙村白戏艺人黄明中的孙子黄成凤,青春年华时弃考功名,随班演出。他聪明勤学,编演兼优,被群众称为“白戏状元”。因此,四方艺人纷纷到曲龙村从师学艺,学成后又组织戏班四处演出,往往打出旗号称“曲龙班”,在廉江、遂溪一带,约有40个白戏班串乡演出。后期由于历史种种原因的局限,白戏木偶艺术的发展较为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白戏艺术获得新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白戏演出的剧本经过搜集整理,推陈出新,改编创作,愈加丰富,已有上百个之多,不但保留了传统优秀节目,而且创作了许多现代剧目。1961年,廉江县成立了专业白戏木偶剧团,召集营仔镇张春仔、王逢仪、谢刚等艺人参加,对白戏的改革和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七十年代后,白戏改称为粤西白戏。由人来代替木偶演出的尝试,是从1972年开始,并受到了国家和省市戏剧界的重视和赞许。从此,粤西白戏走上了大雅之堂,参加过省、市汇演。如:由黎蓬作词,孙惠光谱曲的《红雫出嫁》、由肖宽兴、周观流等人创作的《红梅迎春》等。
经过长期的发展,特别是解放后的改革,白戏艺术日臻成熟,借鉴粤剧艺术角色,将其分为“三脸”(大花脸、二花脸、黑脸)、“四净”(小生、武生、老生、丑生)、“五旦”(花旦、散发、色旦、梅香旦、少旦)唱腔艺术,保留以具有原始民歌特色的“慢板为主,辅之快板,反线慢板”等;唱词结构基本上保留民歌的七字句格式,也可根据剧情内容的需要加活动短句,音乐明快活泼,由长腔、变体板腔、小曲曲牌和锣鼓谱四个部分组成,各种板腔的起序、收序及间奏,是白戏音乐最具特色的曲调(其中起序和收序实际上是白戏的主调),其他则由白戏特定音乐的变奏,伸展和扩充并连接终止音而成。白戏演出的舞台仍用木架搭成临时舞台为主,村口街边,随时可搭台演出,舞台装置也保留从简的特色,挂活动布景。
白戏是粤西特有的一朵奇葩,是历久不衰的民族文化,也是营仔镇最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特色,白戏木偶剧团演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镇业余白戏木偶剧团已发展到近40个,演员200多人,这些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庞大文艺大军分散在全镇各条村庄,平常时候和农忙季节,都参加生产劳动,每逢年过节或农闲时,都纷纷“洗脚上田”,活跃在各条村庄,各个角落,为当地群众送上最传统、最通俗、最经济的历演不衰的“农家文化大餐”。
营仔白戏木偶表演历史悠久,影响深远!1990年,廉江县木偶协会在廉城举行全县白戏木偶精英大汇串演出,在18队精英中,营仔镇就占12队;1995年,由梁雁、陈绍典等人收集的《粤西白戏》,入编《中国戏曲志·广东卷》;1996年,广东省文化厅命名营仔镇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1997年春节期间,郭康生木偶班应邀到湛江体育中心演出;1998年,由廉江市文化局组织策划,营仔白戏木偶剧团创作表演的白戏木偶新剧目《赵匡胤下南唐》被拍摄制作成MTV,被广东省民间工艺博物馆收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