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木偶戏在傀儡戏中占有重要地位。1978年西汉岱墅墓出土的大木偶人,被誉为木偶戏的始祖。国际木偶协会曾对该大木偶拍摄专题教学片,进行研究学习。目前,存活于莱西乡间的木偶戏,就是古老木偶戏的遗存。发掘、抢救、保护莱西木偶戏,其主要价值有两点:1.学术价值。木偶戏是民间戏曲的重要剧种,莱西木偶戏综合运用了“神像”(神似)、“人像”(形似)两种传统木偶塑造角色的方法,很具代表性。莱西木偶戏的剧本均为口头传承,保留了民间鲜活的语言,在文学性基础上,兼具民间性。莱西木偶戏大多为祖传,最真实地保留了杖头木偶这一融雕刻艺术和操纵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2.实用价值。发掘、抢救、保护莱西木偶戏,对传承、发展民间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件和谐社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有关木偶的分类,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不同,分为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撮头木偶)和铁线木偶四大类(莱西木偶为杖头木偶,也称撮头木偶)。
木偶道具的制作,是根据不同戏剧情节所需的人物形象而制成的,并缀以服饰。演出设施比较简单,随时随地搭起一个小舞台,锣鼓一敲便开张演戏。演出时,表演者在幕后用双手操纵木偶,做出各种表演动作。乐队及演唱者根据剧情进行伴奏、伴唱,配合默契,可谓有声有色。在这里,我们以莱西木偶戏为例,来说明青岛民间木偶戏的艺术特色。
莱西木偶属杖头木偶,俗称“撮头戏”,木偶造型多数沿用戏曲中生、旦、净、丑、灵怪等脸谱,主要以颜色涂画人物的脸谱,表现不同的人物形象。木偶身高0.6米至1米不等,木偶面部眼、耳、鼻、口可动,表演时讲究举功、捻功和步功。操纵时讲究稳、准、正、平,并根据戏剧人物的动作有步法、跳跃、翻身、转身等表演技巧。具体形式:杖木偶由表演者操纵一根命杆(与头相连)和两根手杆(与手相连)进行表演。有的为三根杆或“托偶”,以手杆位置有内、外操纵之分。头以木雕,内藏机关,使嘴、眼可动。命杆为木、竹制,各(流)派长、短不同,手杆与手、肘相接。“内操纵”者多演传统戏曲剧目,宽袍大袖,便于表演戏曲程序,动作灵活,栩栩如生。“外操纵”者多弯把式命杆,负担减轻,表现力增加。纸制偶头,转向灵巧,便于控制,机关多样,动作丰富。因手杆在,身体塑形自由,整体感增强,突破了传统造型的局限,更令人物与时代需要。
莱西木偶戏剧目丰富,既有京剧《斩皇袍》、《大报国》、《高老庄》、《三娘教子》、《抓放曹》、《空城计》等剧目,也有河北梆子《西游记》等神话剧目,以及现代舞台戏《双拐骗子》,称娃娃腔、喇叭调。
莱西木偶艺术主要应用木偶及操纵木偶相关器具,如“身杆”、手杆等演出时用围帐遮挡表演者,伴奏的乐器有京胡、二胡、鼓、锣、钹子等。所用木偶、乐器,有祖传的和自制的,也有是购买的。
岱墅木偶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或许仅限于“丧家乐”但却开了木偶表演艺术的先河,后世大为发达的各类木偶戏应该就是沿袭岱墅木偶的路子发展下来的。这门艺术首先在莱西得到很好的延续发展,一直到近现代还很流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