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勋,贾葆恒二人回乡执教,使学校的社会地位大为提高,在教育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到1947年6月,学校共有244人毕业,其中186人升入高一级学校,58人参加社会工作。1945年冬,全国六所实验高中之一的开封高中招生80人,报考者高达2000多人,而当时宛东中学有15人报考该校,竟被录取了11名,其中张继智、王勤生为第一名和第二名,这引起了开封高中教导主任徐干清(解放后任开封市第一任教育局长)的特别重视,轰动了省会开封,更轰动了南阳教育界。
三四十年代,学校聘请的教师,来自全省各地,以及上海、山东、江苏、热河、河北、湖北等地,他们大多是有正义感的进步人士。1938年9月,张焕彩受“宛属平津同学会”委派,到赊店发展革命力量,他以教师的身份,在宛东中学发展进步学生曲云山、孙玉堂、贾乃贵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建立了中共宛东中学支部,与市民支部、鲁山庄支部、孙庄支部一样,同属宛东区委领导。有地下党的秘密活动,有思想进步的教师的潜移默化,宛东中学的学生大都是富于正义感的青年。
1944年,太平洋战争期间,学校响应国民政府发出的“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组织学生听南阳县长赵芝亭的动员报告。张效孟等二十位同学,积极踊跃地报名参加“青年军”。1947年6月,学校刻石碑记载了这一壮举。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学校定有校歌。每周举行“纪念周活动”;每天有早集合和晚集合。“纪念周活动”中全体师生背诵“总理遗嘱”,升旗时唱“国旗歌”,集合时经常唱“国歌”“校歌”“早歌”“晚歌”“励志歌”。
1940年,著名作家姚雪垠(李春如在北京大学就读时的同学)曾到宛东中学讲学,讲的题目是《什么是文学,什么是文学家,怎样当一个文学家》,以他的处女作《差半东麦秸》的创作过程为例,对师生进行了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宛东中学师生受到了生动的文学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