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田天堂寨东腔戏,相传是我国最早成型的戏剧品种,被戏剧界称为我国戏剧的活化石。它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中央和地方电视台以及新闻媒体多次进行报道和宣传。
陈家山村地处罗田天堂寨与湖北麻城、安徽金寨交界处,距河南新县不到40公里,是大别山偏远的小山村。目前有184户、近700村民聚集在一个马鞍形山梁上的大垸内。村里人喜爱的东腔戏又称东路花鼓,以哦呵腔、畈腔等山野唱腔行板,以锣、鼓伴奏为主,富有大别山地域特色,是源自西路花鼓的楚戏的姊妹剧种,清中叶至今在这里世代口耳传授,从第一代师祖陈兴太至今已有9代传人,前7代的多名老艺人20年前就上了《湖北省文艺志》。
长期以来,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农民们在劳作和生活中“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当地歌风盛行,砍柴、放牛、采茶、摘桑、插秧、薅田等山野田畈皆有歌唱,由此便产生了最具地域特色的“哦呵腔”、畈腔、采茶调等,东腔戏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东腔戏不用丝弦,只有击乐和吹奏乐伴奏;一人唱,多人和,台前唱,台后和;它演唱方式灵活,既可在舞台演出,又可化整为零在私人住宅唱坐堂;它发音高亢,吐词用罗田天堂寨方言。它的唱腔一般分正腔和小调两类,正腔包括东腔、对腔、叹腔、二行、火攻、四平、二高腔等,小调有“采茶调”、“扳笋调”、“挂灯调”等。随着时间推移,行当由过去小生、花旦和丑角为主演,发展至青衣、老生、花脸等多行当演唱的地方戏。
罗田天堂寨东腔较著名的艺人先后有黄继清(本县白庙河人,生于咸丰年间1851年)、黄大结子、黄二结子(黄继清之子)、余八(外号余八相公,本县胜利廖家坳人,生于咸丰1861年,擅长旦角,所带徒弟中较有名的是红安人戴哈巴)、潘凤仙(本县城关人,擅长旦角)、喻小舟(本县城关人,擅长生角)、晏仲芳(本县北丰人,擅长丑角)、许伯奇(本县白庙河人,擅长旦角)等。
我国戏剧音乐家刘正维撰文指出:“鄂东北活跃了几百年的一支本地哦呵腔,正是人声帮和,锣鼓伴奏。它影响很大,到处流传。几百年来,成了鄂东北、陕西、豫南、湘东北、赣北、皖中南、浙西与闽西等八省区花鼓戏、采茶戏主要声腔,并组成了打锣腔声腔系统”。由此可见,研究中国戏曲,不能不研究东腔戏。罗田天堂寨东腔戏的产生形成及其内容,特征和传承经历及其影响在中国戏曲史中实属罕见和重要。如今,陈家山戏班在罗田天堂寨、麻城、金寨、新县仍颇受欢迎,每年正月初八以后,戏班子便外出演戏,直到阳春3月才回家忙春耕。每逢传统节日、婚丧喜庆,方圆百里的乡亲有请必到;县城广场、村野山坡、农家堂屋、洞房花烛的新房都是他们演唱的舞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