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昌孟戏是一种以孟姜女哭长城为题材的汉族地方戏曲,流行于江西省广昌县境内,俗称孟戏,又名盱河戏,约起源于明初,至今已传承演出了五百余年。孟戏用高腔演唱,经专家考证,其唱腔是明代四大声腔之首的海盐腔遗响。广昌原有三路孟戏,赤溪曾家孟戏和大路背刘家孟戏两路现存,舍溪孟戏则已湮灭于20世纪的60年代。孟戏只在每年的正月演出一次,用于民俗活动。由于财政紧张,许多规划和措施无法迅速落到实处,剧种传人日益老化,后继乏人,如再不设法挽救,很可能也会像舍溪孟戏那样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
广昌孟戏是一种以孟姜女哭长城为题材的汉族地方戏曲,至今传承500余年。 广昌孟戏在甘竹镇一带流行,有两个民间戏班演唱不同的剧本,不同的唱腔戏曲,剧情都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当地人俗称"孟戏"。广昌孟戏作为一种酬神祭祖的宗族戏,有一定的演出习俗。甘竹大路背戏班和赤溪戏班出帅时间分别为正月初一上午和正月十二至正月十五任选一日上午。出帅地点在本街(村)或邻近村坊。出帅队伍由四套人员组成,即清源祖师和三元将军各一套人员。仪仗开道,乐器齐奏,龙灯、蚌壳灯、花灯、花篮相行相伴。总人数可达千人,热闹非凡。
曾、刘两家的孟戏剧本都是古南戏的孤本,为中国戏曲和民俗的研究、继承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学价值。1962年,在江西广昌县召开的戏曲工作会议上,戏曲工作者呼吁保护孟戏。在县政府的组织下,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整理工作。“文革”后,江西省文化厅和地方文化局对广昌孟戏高度重视,开展了一系列抢救保护工作。但由于财政紧张,许多规划和措施无法迅速落到实处,剧种传人日益老化,后继乏人,如再不设法挽救,很可能也会像舍溪孟戏那样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
孟戏在广昌原有三路,现存赤溪曾家孟戏和大路背刘家孟戏,舍溪孟戏已在二十个世纪60年代自然湮灭。孟戏只在每年正月演出一次,用于宗族的祈神祭祖活动等民俗活动。刘家、曾家两路孟戏在剧本上标有曲牌名的曲牌有140余只,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学价值,因此广昌孟戏也被誉为我国古老剧种中的"活化石"。赤溪曾家孟戏被认为是元本,属两夜连台本,全剧共64场,需9个小时演完,一个晚上演一本。剧中孟姜女富于反抗精神,哭倒长城,为保贞节而投河自尽,同时对于封建朝廷进行了有力抨击。大路背刘家孟戏是明传奇本,始演于明万历年间,是3夜连台本,全剧共69场,需11个小时演完,分三个晚上演出。剧中孟姜女虽因丈夫死于长城下而悲伤,却并无反抗意识,结果被秦王封为一品夫人,获赠金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