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这里不仅有优美的风景,特色的小吃,更是有一种名贵的药材——茯苓。“九资河茯苓”闻名中外。据《湖北贸易志》记载:从1872年起,罗田县鸠鹚(九资河古称)茯苓就经汉口、厦门、广州等商埠出口东南亚、日本及欧洲各国,被国外客商誉为中药珍品。1914年(有文谓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被确定为出口免检商品,1957年被定为中国茯苓外贸出口基地;1985年被国家医药管理局定为茯苓生产基地;1995年被国家中药管理局定为中国茯苓重点生产基地。2007年批准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茯苓亦名伏灵、万灵精、伏菟、更生、金翁、不死曲、不死面、松柏芋,降暑伏胎等,它是中药四君之一,性平味淡,具有渗湿、健脾、安神等功效,对肾炎、水肿的疗效极高,且有利尿功能。
据《罗田县志》记载,早在元代,罗田即有茯苓种植。1738年(清乾隆3年)湖北茯苓正式挂上(九资河)牌号向蒙古、日本及东南亚等地销售。相传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曾多次到九资河采集。在清朝时期就是“茯苓之乡”。 21世纪初,九资河镇通过规范化制种、备料、选场、接种、采收和加工,提高了茯苓现代化生产水平,各地客商纷至沓来,加工的茯苓产品远销韩国、马来西亚、日本等地。为做强茯苓产业,该镇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制定了《九资河茯苓产业发展规划》。2004年,九资河茯苓顺利通过了GAP认证,九资河镇也成了中国茯苓GAP种植示范基地。以此为契机,该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总投资1800多万元的湖北惠涛九资河药业公司,采取“公司 基地 农户”的模式,形成以九资河村为中心,辐射周边35个村的规范种植格局。全镇6000多农户种植茯苓,年产茯苓500多万公斤,生产加工的茯苓产品有平片类、刨片类、方类等75个品种,户均增收3000多元。据2010年统计,以九资河为中心的北部山区茯苓种植面积已达到200万窖,常年产量250万公斤,直接为农民增收1500万元。
九资河茯苓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湖北省罗田县人民政府《关于界定九资河茯苓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域范围的函》(罗政函[2006]23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湖北省罗田县九资河镇、河铺镇、胜利镇、白庙河乡、平湖乡、凤山镇、大河岸镇等7个乡镇所辖行政区域。
经现代医学家研究和实践证明:茯苓多糖,对肿瘤的抑制率为92.7%,对肝炎、溃疡病、风湿以及高血脂症所引起的动脉硬化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故有“无茯苓不成药”之说。九资河茯苓在我国不仅列为药材中的珍品,而且在医学上有许多趣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