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常平那些年的传说逸事

家乡区县: 东莞市

 

一、板石毁村、复村传说

板石村在南宋时文风代盛,功名辈出。二世祖梁文奎,南宋开禧元年乙科第一,是常平镇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官至朝散郎。文奎之侄梁该,嘉定7年进士;梁该之弟梁诩,嘉泰四年乡贡。三世祖梁琏,官封岭南都总管。传说,除梁琏外,梁家还有两人系宋帝昺时将领。梁琏等人曾护宋帝与元兵转战于广东各地,后转辗至九龙。据传,曾有谋士献上锦囊,嘱帝遇危难时开锦囊行事。宋帝昺开之,见上书“十龙驻足”四字(其意是据九龙可望复兴宋室),帝认为此地是九龙,非“十龙驻足”之地(按:古代,皇帝称龙、九龙地名加一人龙,即十龙也),乃又转到厓门。厓门大战之役,梁琏殉难。

元兵恨梁琏护宋拒元,乃毁板石村,村民四散,为避元兵诛戮,不敢姓梁,改作他姓。板石村散后,传该地曾为伍、胡、麦等姓人家入住。世事沧桑、元朝亡,明朝立。有梁柱者,明朝官宦。因有同宗人庇荫,散居四处之板石梁姓后代,复归故土(伍、胡、麦等姓人家又徙别处),重建板石村。

二、九江水遭劫传说

传说,清顺治年间,九江水村曾遭清兵围捕杀戮,村民“十难存一”。据九江水一《家谱传流序》 中记:“清初顺治丁亥十二月十三日蓦被清兵偶至本围。是时约保因细石岗请去,惟十五世xx (两字不能辨认)一人出见天清将主,触威丧首,通围遭陷,死丧xx (两字不能辨认),十难存一。呜呼!天道无知,惟王元长带兵至,祸及于本乡耳。由是而财散丁稀,浸浸衰弱”。清兵为何突来屠杀九江水村民?

原来顺治年间(具体年代不详),有清庭某大官往九江(不是指九江水,但不知何地)视事。途经九江水村侧,村内数顽童登树上看热闹,并往下撒尿。前头受辱之兵勇,心生毒计,要害村民,对顽童曰:“后至坐大轿者最疼小孩,溺之,可获糖果。”小孩无知,误信其言,由是惹祸。大官到九江办完公事,旋即督队复回,突然围捕九江水村民,遂发生上述“蓦被清兵偶至本围”村民受杀戮之惨剧。

传说,清兵突至时,有兄弟三人在山边耙麻地,适有一黄猄受惊奔于岭下。弟见之,曰:“赶黄猄去!”其两兄认为耕作要紧。弟又曰:“黄猄唔赶耙麻地?地可再耙,黄猄难遇!遂不听兄言,飞奔逐黄猄而去。无巧不成书,那个弟弟因追赶黄猄远离本村而幸免于祸。九江水立村较早,且地域宽广,而现只有一千多人(按常平镇三十多个管理区,立村年代及地理条件来推算,九江水应不只千人),这是否与“由是而财散丁稀,浸浸衰弱”有关?“九江水遭劫”是据村民传说及黎氏家谱所论,以待有识者考证。

三、司马复村传说

咸丰三年10月间,司马村民尹殿板起义失败被擒,送省城遇害,而司马村则被清兵烧毁,夷为平地。村民四散,或匿居邻近村庄,或投奔远地亲属,或避难荒野。于是人烟稠密的村庄,顿成焦土,夜不闻鸡犬之声,旦不见炊烟袅袅,一片死寂。

司马村侧,湖头圣处有一古灵槎庵,时清兵见庵内神像凛然,不愿烧毁,爱屋及乌,古庵因而幸存。庵顶有一瓦公鸡和一瓦葫芦,每天欲晓,瓦公鸡便喔喔啼鸣;瓦葫芦亦显神灵,竟也香烟缭绕,冉冉上升,司马这片焦土,似乎尚存一点生气。

时我县可园始祖张敬修因镇压太平天国“立功”,被提升为江西布政使。司马村被毁,他早有所闻。一日,张敬修路经司马,忽听鸡啼之声,旋又见香烟缭绕,遂下马查视,除断壁残垣、碎瓦余烬之外,了无人迹及其他生物。复上马行数丈许,又闻鸡啼,张疑系神灵显圣,再念及司马本是邑内大乡、今遭横祸,变成焦土,千百黎庶,流离失所,恻忍之心,油然而生,遂上禀清庭,恳求赦免司马村民,后清庭准予所请。于是司马四散之村民复归故里,经百年艰辛营造,在旧村址上又重现一大村庄,这就是今日之司马村。

当时司马村民因感张敬修复村恩典,故在古灵槎庵内供奉尹氏四位先祖神主(左为武仲、鼎来、右为泰来,从龙)之正中,特供奉张敬修神主,上书“布政使张敬修神位”字样,以张为复村恩人,为尹姓子孙瞻仰祭祀。

按:司马村因尹殿板起义而遭清兵毁圯,确有其事,如何复村,则难以查究。上述传说,颇多神话色彩,假假真真,系据有关资料及司马村民所述综合而记,并无史料可查。但有下述四件事可供佐证:
1、司马古灵槎庵内供奉张敬修神主,且在始祖神主正中,尹张两姓非亲非故,供奉张的神主,除作复村恩人为后人祭祀外,无其他原因可作解释。
2、《东莞县志》 卷七十二,记张敬修事有云“他乡拒捕案请免千余家”可能是指赦免司马村一事。
3、从张敬修出仕、荣升的时间,和尹殿板起义的年代来看,时间、事态上都恰恰吻合。
4、司马村民及常平地区老一辈人都有上述传说。
上述四点简记,可信程度较高。姑记之,以待识者。

四、殷攀龙殿试传说

殷攀龙,白石岗人,“光绪十二年丙戌科传胪,花翎侍卫”(陈编《东莞县志》 卷48 )殷身高力壮,善使大刀。传说,殷少时身材仅中平,某日其家安装石碓,攀龙为之挖碓臼,从泥土中挖出一塘虱鱼状软体动物,殷攀龙不敢贸然食之,斩下该物之头喂狗,翌日狗之首倍长。殷乃煮食其身,顿觉气力无穷,身亦陡然高长,由是武艺大进。后赴京师,举武进士。皇帝为选花翎侍卫,亲临殿试。攀龙在皇帝面试时舞所惯用之大刀,至酣畅处刀光人影,浑然一体,水泼不进,当众皆称赞时,殷忽失手,大刀坠地,虽刹那失色,然急中生智,殷忽间用脚尖把大刀挑起,双手托而举之。帝故问:“卿此招何名?”殷恭答曰:“此招乃臣所创,名“魁星踢斗”。帝笑许,赐金殿传胪,并选花翎侍卫。攀龙退离校场,脚肿如小桶粗,痛极,举步艰难,数日后始愈。

五、昭武将军周居廷传说

岗梓村中心巷处有一家庙,前门牌楼式建筑,大门上方有石刻牌匾一方,刻“诏封昭武将军”字样,两旁石刻牌坊曰:“九重锡宠”、“百世留芳”此为周居廷家庙(家庙及牌楼早年均已拆毁)。

周居廷,岗梓村人,生于清朝,具体年代不详。少贫贱,卖鱼为生。其时,南海客商某甲,在桥梓糖房园开糖房。居廷每晨卖鱼后必到某甲糖房,充当义务杂役,烧茶扫地收拾杂物,南海客商重爱之。后客商年老,欲归故里,但生意一时不能收盘,便托居廷料理业务。临别时叮嘱他:“三年我不来时,汝可继续开业,经营所得全归汝”。于是,居廷遂经营糖房,将每年生产收支造册分明,毫厘不爽。光阴荏苒,三易寒暑,而某甲还不来,居廷遂买舟往南海,访得主人,将银款及账册交回,主人某甲不受,并说:“以奖赏汝之为人诚实。”居廷坚辞:某甲卒受之,并留居廷住数天。临别时,主人曰:“我送几埕梅菜、咸萝卜菜条给你,你回家后,必须亲自倒出来再晒。”居廷至家,倒出梅菜翻晒,原来底层全是白银,即去时的原封白银也。居廷更锐意经营生意,所获极丰,由是富甲一方,成为当时东莞县四大银王之一。

居廷既富,遂捐官买爵,获“诰封昭武将军”一职。居廷平时乐善好施。一日做寿,一乞丐倚门,仆人因做喜事,给他较好饭菜,乞丐不要给他几串铜钱也不受,赖着不走。问所需,却说要亲见周居廷,并由居廷陪他饮一杯。仆人大骂他不知天高地厚,双方吵闹起来,惊动居廷出来查询。居廷笑道:“你来赏光,我陪你饮一杯,”遂邀之入席。席间,丐曰:“实告君,我乃李万荣、卢勾鼻手下,特来侦察,拟于某夕洗劫君家。今君仁厚待我,可谓大人大量,我不忍使君受祸。可将贵重钱财物移至他处,家人也要暂避他处,以求安全”。言毕,扬长而去。居廷依其言。到某夕果真遭劫,因有准备,损失不重。

六、桥梓围门军

桥梓围门坐西北向东南,乾山巽兼亥巳,面对笔架名山,遥夺一方雄秀。围门不甚高大,然古朴庄严,气势磅礴。围门横幅:茹纳百川。两边对联:地观桥梓;人爱莲花。(乃举人周砺吾所撰),话说当年,桥梓要建围门,请来几个地师,在现在围门的地方,选择方位。几个地师拿出罗盆,转来转去。你说这条线吉,他说那方利,争吵不休,扰嚷了半天,无一定局。正在这时,来了一个老者,精神矍铄,白髮长鬚,身穿麻布长衫,脚穿多耳麻鞋,手提一个布袋。信步来到众人面前,不慌不忙,从布袋里拿出罗盆,放在地上,摆好方位,顺手拿来一张长櫈,屁股一坐,对众人说:“你们不用争论了,这里建围门,就是这个方位,差一条线位都不得。这方位坐西北向东南,乾山巽兼亥巳,面对宝山笔架顶,按风水地理来说,叫“文笔当头”。

将来必大兴大发,历久不衰。众人听了老者一番高论,无言可答。事情就这样决定了,还择定良辰吉日,兴工动土,老者临行,奉银银不要,奉金金不受。他回头对众人道:这里是“万笏朝皇”,开工动土时,地下有雄兵百万,竣工後有天使来朝,幸勿杀生,切戒!切戒!说罢送上一张建围门的平面图,然後扬长而去。人说老者乃赖布衣化身,特来指点迷津。果然兴工动土时,见地底下有几十个白蚁窝,白蚁成群,何止千万。竣工之日,从四面八方飞来无数蜜蜂,在栋梁头屋檐下结成几个大蜂球,未几,蜜蜂悠然飞去。人们不禁要问:这是偶然的巧合,或真有其事?传说而已。
(此文原刊于《桥梓通讯》、《桥梓掌故》)

七、黑墨诺逆水驾龙舟

话说清朝同治、道光年间,桥梓虽为埔田沼泽之区,远离江海,但也出了个善驾舟把舵的高手,其技不亚於操橹於惊涛骇浪中的渔夫。此人名叫周诺,又名“爆仗诺”,桥梓二房人,因生来皮肤黝黑,加上常於烈日下工作曝晒,正是黑上加黑,故人们起了他一个绰号“黑墨诺”。

“黑墨诺”早年已熟习水性,盛年时在石龙撑渡船,正是“船为家舍水为乡”在江河风浪中煅炼成长。当时常平四邻村乡已盛行划龙舟,桥梓也在石龙购下一艘新龙船。新龙船下水了,村中邀集数十名见过风浪的桡手,兴冲冲赴石龙要把龙舟驾回本村。当时有惯例,凡埔田的“龙舟仔”从石龙过东江把龙船划回乡,必须礼聘石龙船家的老水手掌舵(驶舦)出东江,因本村人不敢贸然驾龙船冲浪急而水位差落大的峡口。然而,此次桥梓新龙船下水,不甘由非桥梓人掌舵,怕有失体面,而要“黑墨诺”亲身出马,不令好事人欺我“东吴无人”。

据说当日是五月初一,暴雨初停,浓云四涌,寒溪洪流冲峡口出东江,水流甚急,怒浪三尺,驾龙舟逆浪而上,老水手亦忌三分。出发前,“黑墨诺”提醒众桡手要胆大心细,听从指挥。鼓声一起,顿时水龙吟啸,正是“急鼓千捶船竞发,万桡齐举浪低头”。一个急转弯“黑墨诺”把龙船从东江江面带到恶浪翻腾的寒溪峡口。其时,泊在两岸的渔船蚁聚,观者甚众,有人高声呼叫“浸沉呢条山佬船”?

千目睽睽之下“黑墨诺”镇静自若,稳稳把舵,龙舟劈浪斩波,腾空而起,水花飞天,避过漩涡,逆水而上。龙舟顿时金鼓雷鸣,“跳头”(骑龙船头指挥者)挥叉直指寒溪水道。众桡手奋力举桨,龙船在波翻浪涌的东江中一下跃入寒溪水。此时爆竹鸣放,岸上掌声雷动,连久经考验的老梢公亦对“黑墨诺”深为叹服。有诗为赞:
三尺惊涛卷急风,飞舟笑驾自从容。
跳头喝退船头浪,山佬原来是水龙。

还有一桩街知巷闻,人所皆知的趣事,周诺夫妻的恩爱,世间少见,他安享晚年时,与老伴日头同食晚同眠不在话下,除了大小二便外,两人形影不离。放牛、牧鹅、买菜、煮饭、闲谈、走亲戚等,都是出双入对,有童谣唱道:“公不离婆,秤不离砣,担杆不离四耳箩”就是“黑墨诺”恩爱夫妻的写照。
(此文原刊于《桥梓通讯》、《桥梓掌故》)

八、松柏塘谭氏宗祠的传说

松柏塘村谭氏宗祠约建于百年前,相传为村中谭梅桩妻捐赠家财所建。谭梅桩曾在浙江省某地为官,早逝无儿。遗一女家田坑村人。谭妻丧夫后回松柏塘村居住,矢志不嫁,田产甚丰,生活舒适。晚年,谭妻兴起建谭氏宗祠之念。适当年天大旱,田野禾稻枯焦,民间大饥。谭妻此时出资购砖木,聘能工巧匠建谭氏宗祠。并声言凡愿当散工者供饮食饥民响应者甚众。宗祠由是建成。人谓谭妻以工代赈,一举两��。谭氏宗祠分三进,占地颇广,建筑亦雄伟,后火毁于70年代初。

橙子锋(2015-05-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