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石龙镇(二)

家乡区县: 东莞市

历史沿革

古有传言:有石如龙,潜于与东江河底,蜿蜒自上而下,至我境而翘首远望,低徊不去,逐成石龙福地。
浩浩东江经石龙奔向大海,在漫长的岁月中,大量泥沙淤积,使石龙成为一片沙洲,早在45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和生活,宋代,还逐渐开发成一片良田绿洲,明代以后聚者日众,渐显墟市雏形。
据专家从东江边西湖樊屋贝丘遗址测算,石龙地区约在3500年前便有人类聚居。
相传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建圩。
清代乾隆中期,石龙升级为“石龙镇”。
石龙历史上曾3次设市,最早是在1927年8月,当时的省政府批准石龙设市,成为省属直辖市。
抗日战争期间,石龙一度改称为区,改称市,改称镇。
1949年10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部队解放石龙,石龙镇改称石龙市,由军管会接收建政。
1950年7月,石龙改市为镇,属东莞县管辖。
石器时代

贝丘遗址是以文化层中包含人们食弃的大量贝壳为显著特征的古代遗址类型,分布在沿海、内陆湖和临河地带,石龙西湖樊屋贝丘遗址经初步调查考证,为距今4500年前人群的遗物,反映出渔捞活动在当时的经济生活占有相当比重。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江左石排一带,江右园洲整片,直至石龙、中堂这东江码头些地方都是东江下游冲决三角洲片区,秦汉后,各处沙洲陆续浮出水面,石龙镇区及纳入石龙建设总体规划的石碣唐洪、水南、黄泗等地均从东江游荡区演变而为沙洲。

唐宋元明

唐宋时期,石龙东面、南面、西面一带沙洲逐渐露出水面。明代,随着人类商业和农业的发展,先后筑起东江、三村、西湖三处方水堤,使石龙与水南沙洲梁洲会连。形成石龙旧城区。明朝后期,筑黄家山基调,将黄家山与黄屋洲合并。

繁荣清朝

清代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写道:“石龙亦邑之一会。”石龙镇地处东江中下游的咽喉之地,是东江运输的交通枢纽。明清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石龙镇控制着东江流域大米和木材等主要农林产品的流通,对整个东江流域和省港地区的粮食、木材价格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石龙与香港展开了频繁的贸易往来,土纸、黄麻、大头菜、竹制品等商品大批由石龙运往香港和东南亚地区。而洋货则由香港运入石龙,再转销内地各省。由于商贸的发展,石龙较早出现代理商行,如苏柏记代理美孚、东兴发代理亚细亚、福祥代理德士古等。1911年广九铁路建成通车后,石龙在商业和交通方面的地位更加显要,成为东江流域和省港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重镇。1926年东莞第一家银行在石龙设立,东莞最大规模的当铺也在石龙经营。1929年5月,石龙开通了至广州的长途电话业务,成为最早开通长途电话的城镇之一。

商业的繁荣带动了手工业等行业的发展,形成了竹器街、面街、棉花街、弹花街、打石街、打锁街、皮糖街、猪糠街、风炉街、豆腐巷、蒜头街、果栏街、线香街等产品专卖街和作坊、工厂等。
“石龙今日市廛开,车马纷纷涌进来,午后酒阑人尽散,白云依旧锁苍苔”,就是石龙在清末民初商业繁华的真实写照。

WAIKAKI(2015-05-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