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
明代,朝廷着意开发珠江三角洲,这时,石龙已完成了从沧海变桑田的过程,沙滩上有堤围、农田和村落。由于地扼东江咽喉,很快从零售商业开始发展成为东江流域物资主要集散地。[1]
传说石龙作为一个开墟开始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升格为镇则在乾隆四年(1739)前,当年邑令印光矛著《重建龙溪义学记》载:“距城北三十里,有镇曰石龙,地当孔道。
”古代商集“小则为市,大则为墟”,至于镇在一个州府更是少之又少。三百年前石龙商业已经相当发达,成为广东重要商埠。清代中后期,就并与广州、佛山、陈村一起被誉为广东“四大名镇”。
明末清初著名学家曾在《广东新语》中写道:“石龙亦邑之一会,其地千树荔,千亩潮蔗,桔柚蕉柑次之……”盛赞石龙物产之丰富。
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后,石龙的经济更加繁荣,这与和香港以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来往有关。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交往日益密切,使石龙人的语言也发生了改变,并逐步开始设厂生产”洋货“。
从乾隆年间起到日军占领石龙这二百年间,石龙是东莞经济最繁荣的城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