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茶山镇(十一)

家乡区县: 东莞市

  宗法文化 显于祠堂

 

    南社明清古村落现存的文物,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存。在物质文化遗产中,既有不可移动的文物,也有可移动的文物;在非物质文化遗存中,既有广府地域流传的粤曲,也有南社村世代相传的点灯、喊惊以及举办红、白事等风俗,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
南社明清祠堂是南社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南社明清古村落宗法文化的载体。宗法文化是中国在封建制度下,以血缘为纽带维系和管理聚落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以祠堂为载体,供奉同一血缘姓氏的祖宗。纵向为祖、横向为宗,区分嫡庶、长幼尊卑的等级凭血缘关系。祠堂以祖祠(祖庙)、大宗祠、宗祠、公祠(又称支祠或房祠)、家祠(家庙)为序列;以族谱为记录,记载同一血缘房派的祖宗世系、生平、重大事件等。上述的宗法文化现象,在南社古村明显地表现出来,尤其以祠堂为载体更为明显。
南社明清祠堂原有36座,分别为谢氏祠堂、麦氏祠堂、卫姓祠堂。由于人为和自然的破坏,5座谢氏祠堂和1座卫氏祠堂已经荡然无存。现存的30座祠堂中,保存完好和较好的有19座,保存一般的有6座,保存较差和破坏严重的有5座。除了1座麦氏宗祠外,其余29座均为谢氏祠堂。谢氏祠堂的数量占现存祠堂总数96.6%。谢氏祠堂数量之多,反映了南社村是一个以谢氏血缘为主的村落。事实上,现住的三千多村民中,谢姓村民占90%左右,谢氏是南社村的一大姓氏。然而,谢氏在明朝中期以前,在村中并不是大姓。谢姓在南社村的崛起,说来还有一段故事:

WAIKAKI(2015-05-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