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延川布堆画源自广泛流行于汉族民间的拨花,原为枕头顶、裹肚、鞋面、垫肩、钱包、烟袋包上的装饰物。其创作材料为棉纺织土布,染以青、赤、黄、白、黑诸色,以民间传说、戏剧人物、民俗生活、花鸟禽兽为题材,运用纯民间的复合造型法,进行贴块、拼接、镶花、堆叠、缝合,制作出极具汉族特色的图案。画面大多夸张变形、意象生动、想像奇特、堪称陕西一绝。
布堆画内容编辑
延川布堆画作品(10张)
布堆画是中国西部陕北延川地区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的,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鲜明的地域性的传统民间艺术。
他们所创作的布堆画作品大都以传统文化、民间传说为题材,常见的有麒麟送子、门神、照雀老汉、龙王爷、灶君等等;而以郭如林、刘洁琼、高丽萍等为代表的中青年作者大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展示他们对生活的强烈感受,作品寓意深刻,充满了生命的张力。我相信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步伐的迈进,延川布堆画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仍会在不断探索中发展下去,同时也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中外朋友喜欢、关注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1]
以冯山云、郭如林为代表的延川布堆画创作群,多年来,深入农村,对布堆画艺术进行了全面的普查、挖掘、整理,使这一古老民间艺术向前大大迈出了一步。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民间布堆画艺术家。如以高凤莲、刘红兰、王芝兰为代表的老一代作者,其中高凤莲又是全国著名的民间艺术家,他们所创作的布堆画作品大多数以传统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常见的有《门神》、《照雀老汉》、《龙王爷》、《灶君》等等,而以郭如林、刘洁琼、高丽萍、袁随花、刘小娟等为代表的中青年作者大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展示他们对生活的强烈感受,作品寓意深刻,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延川布堆画作品多次在北京、西安、合肥、上海等地展出后,特别是1995年中国美术馆向全国推出延川布堆画后,引起了国内外艺术界的广泛关注,给予了高度评价,成为国内和世界各地专家和美术馆收藏的珍品。《黄河》、《烈日》、《辉煌的岁月》等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毛主席纪念堂和联合国第四届妇女代表大会等有关单位、美术界人士和国际友人收藏。布堆画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已成为陕北高原上一支艳丽的奇葩。[2]
布堆画与棉布相伴而生,是中国原始劳动形态——男耕女织的产物,其雏型源于陕北农村婆姨日常中的针线活。陕北黄土高原山高沟深,自然条件艰苦,整日劳作在外的汉子们的衣服磨损较快;顽皮的孩子爬坡上树,常常是补了这儿又是那儿。所以,心灵手巧的婆姨们在补钉处层层堆摞、厚厚缝衲,久而久之形成了不规则的图案,既美化生活,又耐磨耐穿。另外,婆姨们在缝制新衣的时候有意在衣服上缝缀一些动物、花草图案,以此传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主要特征编辑
延川布堆画,它是延川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与生活中创造的民间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鲜明的地域性,是广大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布堆画的造型基础是民间剪纸,它的制作材料经过作者自行印染的各种土织粗布,由于材料不同,它比剪纸的造型更加概括简练,更加夸张活跃,其外边轮廊如陕北出土的汉画像石一样洗练,一样大气磅礴,它的色彩基础是民间刺绣,但比刺绣色彩更加强烈鲜明。由于布帖、粗狂纯朴、厚实如浮雕感觉,使它具有造型简练概括、粗狂纯朴、厚实如浮雕的独特风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