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之百里桥杂谈

家乡区县: 广东省普宁市

普宁之百里桥杂谈

普宁市洪阳镇以前曾是普宁县的一个县城,在这里,城东有一座“百里桥”,很多外地人都慕名而来,可是到这一看,却大失所望;所谓的百里桥不过十几米,为何还称为“百里桥”呢?所以对于百里桥很多人都感到失望或是一笑而过!

在当地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在清朝时(也有一说法是明朝),普宁来了一位新县令,该县令是个大贪官,当知道城外有几个村名含有“山”(如马头山,赤岗山,昆头山等)和“屿”(如青屿,东瓜屿,五福屿,苦竹屿,厚屿等)的时候,便心生一计,修表上奏朝廷,称普宁城外有三山五屿,许多百姓往来受阻,拟建一座大桥,因财力有限,报请朝廷拨款。于是朝廷拨了一万两银子,加上民间摊派,该贪官得了一大笔银子。为应付了事,在城东的小河上建了一座小桥,并写上“百里桥”三个字。这个故事编得实在是过于荒唐滑稽,难道贪官不怕欺君之罪?不怕杀头?如果作为茶余饭后之笑料,亦无可厚非。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却郑重其事把它作为揭露封建社会贪官污吏的活教材。虽然人们都知道这个故事是假的,但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都不敢有异议。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新编潮剧《百里桥》还是依据该传说进行创作的。

前几年,开始有人为百里桥翻案了,说百里桥是为纪念清朝普宁知县安定枚而命名的:安定枚任普宁知县期间,为官清正廉明,为百姓办了好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离任时,百姓感其恩,纷纷前来相送,依依惜别。送行人群出了城东门时,安大人就要告别众人,叫各位回去。众人依依不舍,再伴送一程,到了新安村小河的“柴板桥”,过桥就是上揭阳的官道了。安大人一再叫众人回去,送行的人群说:“我们应该送大人出百里之路”。安大人用手杖点了点桥板说:“好!好!到此桥就算百里了。”众人才在此桥依依惜别,后来为纪念安大人,就把此桥改叫“百里桥”。但笔者对此故事表示怀疑。其一:如果是为纪念安定枚而命名的,最起码应在桥边树碑勒字让后人知道。其二:根据《普宁县志》对百里桥的记载:“百里桥于明代万历年间,由知县沈如霖主持建造。初建时,勒百里桥三字于桥左,是一长不过十丈的小石桥。”说明在明朝初建时已经“勒百里桥三字于桥左”了。安定枚是清朝人,在此之前就已经有百里桥了。应该解释为安知县指百里桥说“到此(百里)桥就算百里了”才合理。

对于百里桥,大家说法不一,有好的,也有坏的。而我对于百里桥的故事,也只是偶尔听到父母们提起过,以前在普宁第一中学读高中时经常与同学路过那边,之前一直听大家说百里桥,我一直问洪阳的同学说是在哪?她说我带你去,我怀着好奇心站在桥上面说到底在哪,到了没呢?她就说,我就站在百里桥上!我那时真的以为她是在骗我,百里桥不过几十米长!我真是佩服!不管它的历史如何,但是它已是普宁的一个文化见证。

http://www.wutongzi.com/kan/guangdong/puning.html

http://abc.wm23.com/lijinfang

木子薰之锦(2014-05-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