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县靖边营

家乡区县: 陕西省靖边县

简介

靖边营,位于陕西省靖边县新城乡。明长城延绥镇重要关堡。

明长城榆林镇重要关堡。位于陕西省靖边县境内。现靖边营为新城乡所在地。明时靖边营辖长城“四十五里,墩台三十二座。”

2记载

据《靖边县志》载:“旧治靖边营古夏州兀喇城也。明景泰四年(1453)巡抚陆矩改筑新城,俗呼新城堡。周围计七百六十三丈二尺,高二丈一尺,楼铺二十座。成化中改属榆林卫。

隆庆六年(1572)增修,万历九年(1581)砖砌牌墙垛口。”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又靖边营,亦在保安县东北。正统十三年,修筑旧城,设靖边营。成化中,改属榆林卫,为西路要地。嘉靖二十五年,寇自宁塞营入犯延庆诸城镇。督臣曾铣遣将击却之。

3地理

靖边营堡北至大边5里,西距宁塞堡40里。明时靖边堡为延绥镇西路所辖十四营堡之一,明时靖边营辖长城“四十五里,墩台三十二座。”据《靖边县志稿》清乾隆年间(1736~1795),新城堡为县城:“东与怀远县清平堡接壤,一百二十里;西与定边县柳树涧接壤,一百二十里;南与保安县牛头坡接壤,一百一十里;北至边墙十里”。清雍正9年在此开设靖边县 靖边县位于榆林地区西南部,无定河上游,该县地跨长城南北,地势南高北低,县境整体属鄂尔多斯台地南缘的一部分,县北部为毛乌素沙漠南缘,南部有白玉山横亘。

4走势

长城由横山县龙口村向西南入靖边县境内,其大致走径为:由杨桥畔乡的瓦窑界向西南经沙沟,过海拔一千四百八十五米的高墩沙山至盛家峁村。由盛家峁村继续向西南,经龙州乡的胡家梁村至甘沟则村东五华里的地方转为向西,过镇靖乡的二台、五台村、麻黄粱至镇靖。由镇靖沿西芦河经席麻湾乡、五梁则乡境至新城乡的磨盘坪村。由磨盘坪村转向西,经赵宫界、石窑沟乡的阳巷村至牛山涧乡的马家崾村。由马家崾?M村继续向西约六华里,出靖边县境而入吴旗县界。靖边县境内所辖长城约一百二十华里。

在吴旗县境内长城转为西北方向约三十余华里入定边县界。

长城入靖边县境后,基本在沙地的包围之中。夯土墙圮坍严重,所剩部分多为黄沙所没,只有个别地段高出沙面。夯土墩台虽圮塌严重,但尚耸立于沙中。沙沟村东有两座砖砌敌楼,砖石已被拆走。由砖窑则向西南,所经之地地势渐高,直至高墩沙山。这段夯土城墙因在黄土梁上,所以遗迹保存下来的较多,较好的地方尚存高三米左右,夯土墙两侧全是积沙。

高墩沙山顶,有一座较大的土墩台,从附近有碎砖块的情况判定此台原为砖砌,今该台已成为一座土堆,数十里外便可望见,高墩沙山因此而得名。

由高墩沙山向西南,至芦河北岸,夯土城墙已圮毁,遗迹亦为沙漠所埋,仅有一线六座残存的黄土墩台排在沙漠之中。

长城过芦河向西南穿过杨桥畔村,村北的夯土墙尚存高四至六米,村中的夯土墙大部分为村民建筑住房所毁,其继续残存的部分,被铲削后高不足一米,做院墙的一部分。这一带夯土墙夯层为十至二十五厘米之间,以十五厘米左右的居多。

杨桥畔村一带的黄土粘性小,筑墙时曾大量掺入河床淤泥,干后似白灰,所以夯土墙多呈灰色,凝结力很强。

出杨桥畔村,过鱼靖公路便是杨桥畔的另一自然村,该村内的长城已毁掉,仅村头有一座残存的墩台已被挖空做了砖窑用。长城经此村向西南进入沙梁。沙梁上的夯土墙已圮坍成一道高高隆起的土脊状,墙内外淤满流沙。目前,这一带长城内外已无耕地。一九七一年十二月陕西省绘制的靖边县地图,所标有的营盘村庄,已因荒漠,居民无法生存而迁往杨桥畔等村。

由杨桥畔至龙州乡龙州村西的长城基本连贯,只是在营盘梁一带有二百多米被铲平修了道路,还有几座已毁的敌楼,其四周散布有大量的绳纹砖块和碎瓦片。在营盘梁一座墩台旁的废墟上还发现有瓦当残片。

5历史

明时,这段长城的北半部分,属清平堡驻兵辖守,南半部分属龙州堡辖守。据史载:清平堡为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边备尚书王复置。“周三里八十步,南、北门二,楼铺十座,系极冲中地。隆庆六年加高,万历六年增修,砖砌,边垣长三十一里二百六十步,墩台三十一座。”

镇靖堡在伙场南,距长城约四华里。据《靖边县志》载:镇靖堡,“明初始守寨门,成化五年巡抚王锐进守笔架城,八年余子俊移兵守之。周围凡四里三分,计四百九十一丈,高二丈二尺,东、南、北城门三,楼铺一十九座。隆庆六年加高,万历六年砖砌,边垣长四十七里,墩台四十三座”。3镇靖堡城,西墙筑于山上,塌毁较重。其余三面居山畔平川,砌砖被拆光,仅残存内部夯土。

由伙场村,长城继续向西南至新城乡张天赐,夯土墙及土筑墩台残存。这段长城之间内侧,明时筑有镇罗堡。据《靖边县志》载:“城设平川,极冲中地。周围三百三十丈,高二丈二尺至二丈六、七尺不等,南北城门二,边垣长三十里,墩台一十座。”此城堡已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毁。

由张天赐向西至靖边县与吴旗县交界处的长城,保存状况较前段要好,墙体连贯,较好的地段高约三至五米。墩台亦较好。这段长城明时属靖边营辖守。据《靖边县志》载:“旧治靖边营古夏州兀喇城也。明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巡抚陆矩改筑新城,俗呼新城堡。周围计七百六十三丈二尺,高二丈一尺,楼铺二十座。隆庆六年增修,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砖砌牌墙垛口。过垣长四十五里,墩台三十二座。”现靖边营为新城乡所在地。

6筑城工艺

筑城用土,主要是白胶泥和石灰加水蒸发,然后掺上细黄土,一层层地用平夯打实。经实测其夯层厚度不一,城墙夯层基都薄些,上部厚些。而墩台的夯层则较城墙要薄。这样看来,过去根据城墙夯层厚度来判断城墙修筑年代的作法是很值得研究的。

修筑得十分坚固。当地老乡砌墙用的材料,多是从统万城城墙上顺夯土层切不来的长方形夯土块,其坚硬度不亚于砖。统万城整体遗址尚存,有很大一部分夯土城墙保存较好,特别是城西南角高距地表三十余米的角楼基座,孤立于荒漠之中,数十里外便可望见。

可见早在一千五百年前中国夯土筑墙的技术已十分发达。

8靖边营遗址

靖边营遗址:位于依兰县城东15公里松花江南岸。是清代光绪年间(1875—1908),中国人民抗击沙俄入侵的江防要塞,成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打击外来侵略的见证。光绪六年(1880年)五月,清政府派督办吉林边务大臣吴大徵会同吉林将军铭安,在巴彦通哈达设“绥字一军”,建营五座,称靖边后路营,俗称靖边营。驻扎兵勇2500余人。光绪九年(1883年)清政府在靖边营东北1.5公里的松花江畔,修筑巴彦通炮台一座,安钢炮五门,炮台两侧设有大小火药库六座,兵房十间。同年,在松花江与巴彦通之间,安设拦江大铁索。右岸台地设护江关。光绪二十六年七月,靖边营清军和当地人民曾三次沉重打击沙俄侵略军,击毙沙俄上校运输官维尼柯夫,击毁和击沉沙俄“齐必斯号”、“奥德萨号”等船舰。现靖边营遗址犹存.每座营址大体呈方形,周长480一594米不等,营墙夯筑,残高1.5—4米。营的四大哨所分别设于东、南、西三面山头。巴彦通炮台是用石灰砂浆灌筑而成,遗迹尚在。

双0(2014-05-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