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都江堰水利工程

家乡区县: 都江堰市

 

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

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2200多年来,

至今仍然连续使用,

仍发挥巨大效益,

李冰治水,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

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科学地

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

自动排沙、

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

消除了水患,

使川西平原成为“水

旱从人”的“天府之国”。目前灌溉面积已达

40

余县,1998年超过一千万亩。都江

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

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

时,

江水奔腾而下,

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

由于河道狭窄,

古时常常引起洪灾,

洪水一退,

又是沙石千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秦昭襄王五十一

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太守相当于现在的专员,或大于专员,小于省

长),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主体工

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

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为此,李冰在其子二郎的协助下,邀集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岷水

东流的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

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

在无火药

(火药发明于东汉时期,

即公元25年至220年间)不能爆破的情况下,他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

(

热涨冷缩的

原理

)

,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

0公尺的山口。(低水位每秒流速3公尺,高水位每秒流速6公尺)因形状酷似瓶口,故

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

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率众又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

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狭长的小岛,形如鱼嘴,岷江流经鱼嘴,被分为内外两江。外

江仍循原流,内江经人工造渠,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

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

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

沙堰”。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让人们知道

“枯水(低水位)不淹足,洪水(高水位)不过肩”。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

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

都江堰每年都接待不少外国游人,其中有些是水利专家。有的

水利专有他细观看了整个工程的设计后,都对它的高度的科学水平惊叹不止。比如飞沙堰

的设计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

Ditto(2014-06-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

最赞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