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东莞常平

家乡区县: 东莞市

常平镇位于东莞东部地区,是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广深铁路的交汇处,建有东莞站和东莞东站,设有铁路口岸,是全国唯一设有两个大型客运站及铁路口岸的镇,在京 九沿线县及县级市的主要指标排名中名列榜首,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誉为“京九第一镇”。全镇面积108平方公里,本地人口6.4万人,外来人口25万多人。
2经济状况
编辑

常平镇是广东省乡镇企业百强镇之一,近几年致力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力调整产和优化产业结构,全面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形成以五金、毛织、电子、塑料制品等为重点的支柱行业,全镇有“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600多家。同时,常平镇利用南方铁路枢纽的优势,大力发展京九物流业,已建立大型的粮食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业已成为常平镇的支柱产业。2002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43.98亿元,出口总额12.5亿美元。位于镇西北部的“东莞市东部工业园”正在建设,将推动常平镇的社会经济迈上新的台阶。
3农业
编辑

常平镇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实施科教兴农战略,重点抓好荔枝、龙眼等优质水果生产,还抓好蔬菜、水产、家禽生产,发展一批城交型“三高”农业种养项目,逐步推进农业现 代化。2002年水果总面积12847亩,其中荔枝11624亩,龙眼820亩。常年蔬菜面积8100亩,鱼塘面积3473亩,2002年出栏生猪13.8万头,三鸟上市34万只。丰富多样的农产品,促进常平镇稳步的向城市化迈进。京九第一镇,发展惊世人。
4枢纽常平
编辑

常平是珠三角铁路交通枢纽。辖

常平镇
区内有
5京九铁路

广梅汕铁路、广深铁路三线交汇,是全国唯一设有两个大型客运站(东莞站、东莞东站)和一个国家一类铁路口岸的镇,两个火车站日停靠列车344趟,年接送旅客近2000万人次,口岸年出入境人数60多万人次。常平是珠三角未来的轨道交通换乘中心。未来的莞惠城际铁路轨道和东莞市内轨道R3线都将在常平辖区内设站,并与国铁实现无缝对接。常平是珠三角多条高速路汇合的重要节点,常虎高速、莞惠高速以及未来的从莞高速、环莞快速都在常平设有进出口。依托环城路和新建十条向外发射的主干道路,常平镇打通逐步打通了镇内各骨干道路、高速路的连接,打通了与周边8个镇、珠三角区域乃至全国的沟通联系,珠三角的交通枢纽的地位正在不断凸显。
实业常平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常平始终坚持以制造业为本,打基础,办实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打下了较为扎实的产业基础。截止2010年底,全镇共有制造业企业近5000家,其中外资企业800多家,私营个体企业6000多家。电子信息、电气机械、毛织、塑料制品是常平的优势行业。全镇共有电子信息及其配套企业超过500家,产值近200亿元,产品销售收入和出口总值均占全镇的70%以上,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名镇”。电气机械、毛织、塑料制品等行业企业数量众多,解决了大量群众的创业、就业问题。近年来,这些行业的企业逐步更新生产设备,大量使用电脑织机,与高新技术、资本市场的结合日趋紧密,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高端电子、装备制造、汽车零配件、节能环保和光机电一体化等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是常平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高端电子方面,镇内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争相开展科技研发,努力向产业链上游靠拢;半导体照明产业具备国内领先的生产和研发能力,其中,龙头企业勤上光电是业内唯一一家LED路灯市场应用超过500公里的企业。汽车零配件方面,镇内的湖南大学东莞汽车新材料新技术研究中心具有国内领先的技术水平,其研发的燃气汽车ECU(电子控制单元,又称“行车电脑”)和AMT(电子控制机械式自动变速器)均已进入试产阶段,具有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重大意义,一旦实现产业化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商贸常平

常平商贸业兴旺,是东莞东部的商业中心。镇内有24家面积超500平方米的大型购物商场扎堆经营,镇中心区1平方公里的核心商圈内星级酒店、品牌门店星罗棋布,形成了名牌特色街、数码电子街、水果街、茶叶街、商业步行街和食街等众多特色街区,每逢节假日车水马龙,人流如鲫。2010年全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3.34亿元。常平物流业发达,是“中国最佳物流名镇”。传统物流业发达,拥有大型综合市场、专业购物商场、铁路货场及各类专业市场达90多万平方米,是珠三角重要的粮油饲料和农副产品集散地,农产品年成交量122.55万吨,成交额24.5亿元;也是珠三角重要的工业原材料集散地,塑胶原料年成交量超过60万吨,成交额58亿元。现代物流业发展迅猛,是珠三角重要的快件配送中心,年处理进出境快件8.12万吨、948万件。伴随着海关车检场、保税仓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东莞至盐田港铁路货运直通专列业务的深入开展,常平作为盐田港在东莞东部的重要内陆港的地位将逐步形成。常平旅游酒店业繁荣,是“中华餐饮名镇”。目前全镇有酒店超过100家,四星以上酒店8家,核心商贸区内各大菜系、各地名厨荟萃。同时,也是广东省旅游局向全省旅游单位推荐的“餐饮特色镇”。
科技常平

随着科技常平工程的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常平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常平有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具体来讲有“三个一”:首先,有一个独立服务机构,即常平镇科技办,配备有8名专职工作人员,专人专职推动和服务科技工作。其次,有一套完善的科技政策,即《常平镇关于设立扶持企业发展政策体系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的意见》及其配套措施。围绕这个《意见》,在扶持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和创品牌、培育中介服务企业、引进科技人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并设立每年不少于5000万元的专项资金保障这些措施的实施。第三,有一个良好的承载平台,即常平镇科技产业园区。该园区地处镇中心区边缘,由30亩旧厂房改造而成,目前已落实5个公共科技创新平台、7家初创型科技企业和5家中介服务机构进驻,是东莞东部未来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常平有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在在政府层面,常平镇政府先后与电子科大、湖南大学和上海高校联合会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在企业层面,镇内企业先后与中国林科院、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及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等21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交流与合作关系。得益于产学研的紧密结合,过去两年我镇企业与相关院校达成科研合作项目90多个,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常平有活跃的科技创新主体。在科技常平战略的带动下,我镇现有企业创新的意愿不断增强。近两年来我镇先后创建了国家、省级高新企业18家,是目前市内高新企业数量最多的镇街之一。镇内还有省市民营科技企业52家,国家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实验室(CNAS)2个、市重点实验室1个。镇内企业先后新建了省、市工程研发中心5个,行业技术平台和技术联盟各1家,中标粤港招标项目6个,专利申请2217件,授权1332件。
和谐常平

常平是“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区”、广东省文明镇、广东省卫生镇和广东省教育强镇。常平镇集体经济实力雄厚。2010年,镇级集体资产59.17亿元,村组集体总资产51.73亿元,村组集体净资产38.09亿元,村组两级总收入8.84亿元,村组两级纯收入7.67亿元。常平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镇现有学校75家(含44家幼儿园),其中等级学校13家,是市内等级学校最多的镇街之一,黄水职中是“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常平中学、黄水职业中学被收归市办后,常平作为东莞东部教育中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常平文化事业繁荣。镇内拥有大剧院、图书馆等完善的文化设施。我镇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每年年初有 “欢乐常平”商贸文化节、年中有企业文化竞赛活动、年底有 “东莞美食节”、每两年有“广东国际啤酒节”,都是市内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知名品牌。我镇文艺创作活跃,被中国戏剧家协会授牌为“东莞常平小戏小品创作基地”,镇内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各类文艺比赛中获奖。常平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2010年,我镇投入近1800万元推进农职保并轨,拨出993万元用于开展扶贫、赈灾救难、社会救助、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等工作,使市民生活更有保障。投入818万元推进社区卫生医疗事业,20个卫生医疗服务机构累计门诊结算35万人次,使市民看病更加便利。发放843万元帮扶1800多名群众实现再就业,使群众收入更加稳定。与此同时,我镇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大力加强治安管理,深入开展“三小”场所及出租屋消防安全隐患、道路交通、食品药品、建筑安全专项整治,着力建立依法治镇的长效机制,社会环境日趋和谐、文明、有序。工作思路:今后,我们将按照党的十七大、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和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的精神,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主要工作措施是“五个加强”。
一是加强自主创新工作,强化产业竞争力。以食品、电子信息、汽车零配件等产业为主攻方向,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创新活动,推进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加强服务,积极帮助企业争取863项目、火炬计划项目、粤港关键领域技术突破招投标等重大科技项目;加强引导,动员更多的企业参与省高新技术企业和省、市民营科技企业的认定。
二是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完善城镇服务力。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抓好商贸中心区建设,抓紧文化广场、文化大楼和汽车客运站建设,完善服务功能。配合东莞火车新客运站的规划建设,进一步推进路网建设,规划建设站前路,升级镇街联网路,改造镇村道路,拉开城市框架。结合东莞生态园规划方案,加快铁路物流区、工业片区建设工作。
三是加强社会管理,提高社会和谐力。狠抓社会治安,深化出租屋和流动人员管理,维护社会公平。进一步加强安全事故隐患的排查整改,继续认真抓好摩托车整治、建筑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医疗卫生、防灾减灾等专项整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社保等事业,促进和谐茶山建设。
四是加强新农村建设,增强村级发展力。实施富民强村工程,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思路,引导各村根据自身实际,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做强村级集体经济。推动交通、供水、环保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教育、医疗、文化康乐等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科学推进农民公寓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培育新型农民。认真开展农村“五整治”,优化农村环境。
五是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党的执政力。进一步完善首问责任、服务承诺、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制度,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实施“阳光工程”, 更有效地约束和监督领导干部的用权行为;加强对镇村财务和集体资产的管理,重点监察工程建设、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等领域;严惩腐败分子,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小学生-强(2014-04-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