郸城段寨遗址

家乡区县: 周口市郸城县

段寨遗址

段寨遗址,段寨遗址位于河南省郸城县巴集乡段寨村西北角,南北长391米,东西长283米,面积110653平方米。“段寨遗址”属新石器时代古聚落遗址,蕴涵丰富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龙山、商周文化遗存。特别是在此出土的大汶口文化遗物,受到各级文物专家关注。“段寨遗址”延续时间长,对研究豫东地区新时器时代的社会制度,进一步了解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的互相渊源关系都有重要的详实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考古价值。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九七四年在遗址北边平整土地时,发现一批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可能是墓葬的随葬品,有镂孔豆、高足杯、白陶鬶、罐等,征集后存郸城县文化馆。一九七九年十月,河南省博物馆派王润杰、金安槐等同志对段寨遗址进行调查,采集了一批文物。同年十二月派人前往试掘,周口地区文管会、郸城县文化馆也派人参加了试掘工作。试掘地点是在段寨遗址北部。这次共清理古墓葬两座、灰坑十八个,彼此没有打破或者叠压关系。从出土陶片看,有五个灰坑属于战国时代均未清理到底。其余灰坑、墓葬出土的遗物、遗迹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墓葬分两座,灰坑共十一个。一座墓为长方形土坑,长2.9米,宽1.31米,墓深0.18米。墓内骨架一具,仰身直肢,头向东,面向上。骨架的南侧放置随葬品,有黑陶杯、镂孔豆、陶鼎、背水壶各一件。头部以东有一残石铲,右臂、腰部及股骨间放置猪牙。经鉴定,死者系一老年男性。另一座为圆形土坑墓,直径1.12----1.20m米,深0.18米。骨架紊乱,仅有头骨、肩胛骨、肋骨及脚趾骨,头盖骨与下颚骨分为两处放置,骨架与随葬品无一定次序,当属二次葬。出土陶器有罐、杯、鼎、器盖等残器。灰坑以圆形较多,椭圆形次之,口大底小。

中期仅有一个灰坑,椭圆形口,直壁,平底,直径1.12---1.50米,深2.10米填浅灰土,打破原生土。出土陶器很多,有不少都是完整的,可能是一个窖藏。生产工具仅两件石铲,均已残。生活用具,出土陶器以棕陶居多,灰陶次之,黑陶仅一件。陶质以泥质较多,灰蚌粉的次之。纹饰以蓝纹居多,绳纹次之,间有弦纹。器形有鼎、罐、高领罐、鬶等。其中以高领罐最多。

晚期仅一个灰坑,坑口长2米,宽1.8米,深至0.5米时为椭圆形。坑内填浅灰土,内杂有炭灰,质松软。出土的文化遗物不多,其中生产工具仅发现陶纺轮两件。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灰陶居多,黑陶、棕陶次之。陶质以泥质居多,夹砂次之。纹饰以篮纹居多,方格纹、弦纹较少。出土器形有鼎、罐、高领罐、碗、豆等,仍以高领罐居多。

段寨遗址清理没有互相打破和地层叠压关系,但出土的文化遗物,从陶质,陶色,纹饰,器形等方面来看,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从三期出土的陶器看,高领罐在各期均占很大数量。高领罐早期为长颈深腹、平底;中期颈变短,腹变鼓,器形较早期变矮;晚期高领罐颈更短,腹变圆,底变为圆底内凹。从三期出土陶器的器形、纹饰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早中晚三期是一种文化在段寨发展的不同时期。

段寨遗址早期文化的时代与大汶口文化晚期相近,也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晚期相当。

段寨中期文化的时代早于常见的龙山文化,当属龙山文化早期。

段寨晚期文化的时代当属于龙山文化晚期。

niuyan(2014-10-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