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嫁
提婚 由媒人为男女双方介绍。有的是媒人根据双方情况主动做媒,有的是受男方或女方之托为媒。旧时讲门当户对、属相不克,多由父母包办。新社会男女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有时也找一媒人,从中牵线搭桥。
订婚 媒人提婚后,男女双方经过调查、合婚,认为合适即定下婚约。旧时以“换书”为定,男方将姓名、年庚记于书内送与女方长辈,女方回书,即为订婚。男方再向女方送彩礼。新社会,男女双方经过见面,谈话,了解,同意后即互赠礼品。70年代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彩礼和嫁妆的档次不断升级,由衣物、自行车、手表、收录机到彩电、洗衣机、冰箱等,近年来更是以现金为彩礼,为不良习俗。
完婚 农村称“娶媳妇”。先要请人看“好晌”即“黄道吉日”,定好日期后首先通知女方。然后“下请帖”,通知亲朋好友届时参加婚礼。结婚前一天,男方要到女方家送“离娘面”。结婚时,旧时坐轿或马车(扎上棚),山区则骑毛驴。“文革”后改为骑自行车、坐拖拉机或汽车。新郎由“男娶客”、“女娶客”陪同前往女家迎娶,敲锣打鼓,吹笛放炮。新娘则由“男送客”“女送客”“压轿的”(即一男孩)送往男家。娶亲来回不走重路路线要绕过坟地庙宇。到家后要举行仪式,旧称“拜天地”。新社会仪式从简。头顿饭后,开始喝酒,新娘给亲友磕头(文革后改为鞠躬),亲友们则要拿“拜钱”,按辈分大小,关系亲疏,少则几元几十元,多则几百元上千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婚宴档次逐步升级,酒菜由原来的4个凉菜4个热菜,发展到8凉8热,甚至24个菜、36个菜不等。由原来的白菜、豆腐、花生米、豆芽等一般菜,发展到鸡鸭鱼肉甚至山珍海味,形成了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
旧社会,寡妇一般不许改嫁,要终身守节。若有因生活所迫或公婆看不上等原因改嫁者,往往是婆家跟新夫家要很多彩礼,谓之“卖寡妇”。改嫁时,先向公婆叩拜告别,再到亡夫坟前烧“离别纸”,然后回娘家待嫁。一般是夜静更深时偷偷迎娶过门。新社会,妇女翻身得解放,寡妇改嫁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且有权支配属于自己的那份财产。
有女无儿者招婿,旧时称为“招赘”或叫“倒插门”。男的嫁到女家须改名换姓,所生子女随母姓。入赘者往往被外人小瞧,家人歧视。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新的婚姻法,提倡男到女家落户,入赘女婿可以不改姓,所生子女随父姓或母姓均可,不仅地位上不受歧视,而且按照计划生育政策,农村男到女方落户者,还可照顾生育二胎。
生育
妇女生孩子,俗称“坐月子”。讲究很多,生产后第四天和第六天不许外人进屋,以免婴儿得“四六风”病;产妇未满月不许串门,以免给人家带来不吉利;生孩子后,邻里街坊、亲朋好友都要来祝贺,送的礼物有挂面、鸡蛋、红糖、点心的食品,还有布料和小孩衣帽等。因受封建的重男轻女思想影响,生男孩视为“大喜”,生女孩视为“小喜”。一些富裕人家,“大喜”要做“九日”和“满月”,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届时亲朋好友送礼品,送钱,以示祝贺。婴儿满月后,要随父母到姥姥家住些日子,俗称“挪窝”。这些习俗沿袭至今。
寿庆
行唐一般不兴祝寿,仅个别人家有庆“六十大寿”的,届时,儿子、儿媳、闺女、女婿及其子女都来祝贺,所带礼品有寿糕、寿面、寿桃、水果、酒、肉等,大家欢聚一堂,共祝老人健康长寿。近年来,兴起过生日之风,不论老人孩子,过生日都要改善生活,有的还大摆筵席,庆祝一番。年轻人过生日,朋友之间,也有赠礼品邀请看电影之习。
丧葬
旧时行唐县丧葬习俗比较复杂,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一般分停葬、吊孝、入殓、出殡、圆坟等程序。
人一到病入膏肓,家人就赶做寿衣或到商店去买。农村一些老人身体健壮时就为自己准备好“送老衣”。寿衣都是棉的,男着棉裤、棉袄、长袍。断气之际,家人有的为其穿寿衣,有的跑上房顶用罗子将烟囱盖上,大声喊叫死者,名曰“叫魂”,然后停尸于木床或门板上,曰“停葬”。死者身盖苫单,脚腕束“绊脚绳”。儿女们到武道庙为死者“报道”,烧“倒头纸”,沿路嚎啕大哭。屋外搭灵棚、设灵桌、置香炉、点蜡烛、摆供品。死者灵前放有纸扎的童男童女。一般停葬三天,年长者或富裕人家也有放五天或七天的,曰排三、排五、排七。年轻而辈小的人死后,要当天掩埋。在停葬的日子里,儿女们身着重孝,昼夜守灵。第二天晚上,孝子们到武道庙烧“黄钱”。出殡前一天夜静更深时,要为死者送“盘缠”(用面做的饼):大饼五个,天、地、大鬼、二鬼、牵马的各一个;小饼以死者年龄计数,一岁一个。大饼如铜元,小饼像纽扣,都装于纸糊的褡裢或马车箱内,一并到武道庙烧掉。烧后,人们抢盘缠,据说吃了这东西胆大。停葬其间,乡邻亲友前来吊孝,供品有点心,礼品有挽幛、花圈、钱币等。出殡之日,先入殓。入殓前,在死者身体下边放“垫背钱”(旧时用铜钱,现在用硬币),一岁一个。用酒杯装五谷,用布包起来,用五色绳束好,放入棺木。同时,将死者一些衣物、爱物放入。入殓后,先由孝子为死者擦脸,再将苫单扯掉一截,死者周围用衣物掩好,最后封棺钉盖。出殡前,先将坟穴刨好,一般是中午出殡,先放三声灵炮,将灵柩抬上车,孝子摔碎“献碗”。旧时,用人拉灵车,长子驾辕,其他孝子拉配套,现在一般用拖拉机或汽车拉灵。晚辈妇女们坐在送殡车上,沿路嚎啕大哭,一直到坟茔。灵柩入墓为下葬,孝子们围坟穴正转三遭,倒转三遭,将手中的纸幡、花圈扔在棺材上,由长子先添三锹土,然后众人把坟埋好。回家路上,不许再哭。埋葬后第三天,子女亲戚去圆坟,再为坟头添土。以后隔七天到坟上烧一次纸,一直烧到“五七”,然后再烧一次“百天纸”,丧葬仪式方告结束。
1975年进行殡葬改革,国家公职人员和部分农村实行了火葬,但仍有不少人实行土葬。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