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1949—1966年)
解放后,虎门中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为劳动人民的子女享受中等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1957年前,虎门中学是一所初级中学,当时的校舍主要是解放前留下来的两幢平房式课室及礼堂,以及一幢两层楼的课室(楼上作宿舍及图书馆用),共有课室11个。1957年因办高中增建了三个课室,1958年开始招收高一级新生,从此虎中成为一所完全中学。
五六十年代的虎门中学是东莞县一所很重要的学校,那时虎门周围的长安、厚街、沙田等地方都没有中学,这些地方的学生要读中学都得到虎门中学来,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61年学校在上球场建平房教室两幢,共6个课室,4个科组室,教学班扩大到16个,学生800多人。那时学生的生活都很艰苦,绝大多数学生没有鞋子穿,一个个赤着脚到学校上课。每天早上都没有早餐吃,饿着肚子上完上午四节正课,到十一时半才有饭吃,学生常常饿得有点头晕眼花。学校的饭菜也不好,有些生活困难的学生更是“搭饭不搭菜”,由于没钱交菜金,只从家里带来大米交给饭堂,吃饭时只领一小钵白饭,没有菜送,只有星期天从家里带来的一小瓶咸菜腐乳,这样一小瓶咸菜腐乳还要吃一个星期。由于学校宿舍不够,住在金州、博美、卢屋,以至南栅、北栅的同学,每天上学放学就靠双腿走路,远的一天要走十几公里路程。
尽管读书生活很艰苦,但能读上中学的人仍是不多,不要说高中生、大学生,就是初中生也显得很“宝贵”,属于稀缺人才,那是只要初中毕业,到镇政府办公室登记,都可以安排工作。所以,虎中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校风优良,再加上有一批爱生敬业、素质不错的教师队伍,虎中的教学质量是很高的。1961年夏,第一届高中班60人毕业,就有18位学生考上高等院校。1965年文革前最后一届高中生毕业,有33人参加高考,其中10人考上大学,有9人读本科。这个成绩是很了不起的。文革前的虎门中学在东莞是很有名气的,成为广大学子向往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虎中的首任校长是卢国英先生,1950年2月到7月任职。第二任校长是卢岳云先生,1950年8月任职到1957年7月。在五六十年代担任虎中校长时间最长的是李庆良先生,从1957年8月做到1969年,后调任东莞中学校长,是东莞教育界的知名人士。这几位校长为虎门中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挫折(1966—1976年)
1966年“文革”爆发,虎门中学受到严重的冲击,外语课被取消,原来的政治、语文教材停用,改学“考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和“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社论,学生组成“红卫兵”到处串连,“闹革命”,老师被批斗改造,集中起来进行政治学习,学校陷入瘫痪。1967年高中、初中改为二年制,学习时间大为缩短。到1968年,教育战线开展“清理阶级队伍”运动,师生员工被集中举办学习班,一批教师被批斗、隔离审查,设“牛栏”监禁,列为“牛鬼蛇神”,惨遭迫害。同年虎中初、高中毕业生属城镇户口的下乡插队落户,农村户口则回乡劳动。
到1973年,教育战线开展学习张铁生“反潮流”。则从大动民中平静一些的校园,又引起骚动,尤其是虎门中学特别严重,学校取消了考试,教学质量急剧下降。从虎中毕业的北栅中学语文教师陈庆祥创作发表了名为《考试》的小说遭到社会猛烈攻击。
文化大革命十年,由于受极左路线干扰,教师尊严和积极性受挫,教学质量明显下降,是虎门中学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在这阶段,学校的校舍不仅没有扩增,相反还把校外约有400平方米的学生、教工宿舍放弃,把教工迁回学校居住,缩小了学校的地盘,人为地增加了师生住宿的困难。1967年11月到68年4月,学校搬到五马农场,学生处于半工半读状态。当时在校学生仅300余人。到1975年才恢复到教学班24个,学生1230人。1975年到1979年,虎中被易名为太平中学,后经广大校友强烈要求,经上级批准,于1980年恢复虎门中学原名。
巨变(1976—2001年)
文化大革命结束,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现代化,新时期,教育事业获得了新生。随着虎门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各级领导和虎门人民的关心、支持下,经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78年,学校以勤工俭学的收入,通过师生共同劳动承建了一幢480平方米的三层办公楼。1978年,省教厅计财处直接拨款10余万,拆掉下球场的旧教室小礼堂,新建一幢1200平方米有12个课室的三层教学大楼(1983年又在其上加建一层)。1979年新建一幢教学楼招收高一级新生。八十年代虎中列为东莞市七大校之一(排第五),高中面向全市招生,初中面向全镇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为了解决学生住宿问题,1985年和86年,先后建起两幢学生宿舍,面积2510平方米,1986年在校外建有15个单元的教工宿舍。1986年,学校体制下放,由镇负责经济核算,上级教育部门、镇政府拨款于1986年和1988年,修建两幢六角形五层教学楼,总面积3374平方米。87年得名单位及校友资助,修建了两灯光球场。1989年在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校友的关怀下,开始兴建虎中科学馆,投资高六层,总面积3698平方米,投资300多万元(政府拨款200万,校友捐资100万),设计者为校友张家光先生。于91年正式使用,由广东叶选平省长题写馆名;1990年镇政府拨款100多万元兴建虎中图书馆,总建筑面积2742平方米。也于1991年正式使用。至此,学校的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在当时的东莞属于教学环境较好的学校,受到兄弟学校的羡慕和社会的赞赏。随着虎门经济的发展,政府为了补充和提高师资力量,学校方面向全国大量招聘高水平的教师,到1996年,在编教职员工已达145人,学历本科的教师有63人。办学规模扩大到初中各级6个班,高中各级6个班,全校共36个教学班,学生2168人。
八九十年代先后任虎中校长的有王树新先生(1971年8月到1984年8月),李广田先生(1988年5月到1995年6月),邓亮明先生(1995年6月到2001年7月),先后担任副校长的有王兆全先生(1984年8月—1985年2月),吴文灿先生(1985年2月—1988年5月),陈迅英先生(1988年5月—1989年9月),叶明曦先生(1989年2月—1991年12月),温应文先生(1989年2月—1994年6月),陈永瑜先生(1993年12月—1994年6月),郑振球先生(1995年7月至今)。在这几届校领导的不懈努力下,不仅改善了教学条件,增强了师资力量,扩大了办学规模,还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和教学常规制度,制定了完备的校规,并以“勤学有礼,为善守纪”作为校训,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1994年评为东莞市“勤工俭学先进单位”,1995年评为东莞市“民主管理达标单位”,1996年评为东莞市“初中教育质量一等奖”、“高考优异成绩奖”、“文明学校”,1997年评为东莞市“初中教育质量一等奖”、“师德建设先进单位”、“禁毒工作先进单位”、“普教系统文明单位”,1998年评为“初中教育质量一等奖”,1999年评为东莞市“初中教育质量一等奖”、“文明学校”,2000年评为“初中教育质量一等奖”、“文明学校”。从1996年到2001年连续6年获市“初中教育质量一等奖”和“文明学校”称号。与此同时,虎中的高中教学质量也不断提高,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1993年,上省线读大学的有220多人,94年更取得历史性的突破,197人参加考试,上省线人数达38人,比93年增加了二至七倍,其中考上重点大学12人,本科19人,上大专122人。此后逐年增加,到2000年省线入围人数达56%,录取率在东莞也是较高的学校,高分人数也不少,甚至聘出现达到清华、北大录取分数线的学生,如96届的陈 。虎中是当时东莞七大校之一,名列第五,与石龙中学难分伯仲,教育界称之为“龙虎相争”,一时传为美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