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草织业在道滘历史较长。到了清末,织席技术已有相当进展。1930年开始有草绳车,代替大部分手搓草绳。蛋园席,1933年传入道滘,年销量平均22000包。主要销售市场是美国、英国、其次是荷兰,丹麦及西欧各国。1949年至1952年平均年销量达23000包,环边席年销量约7000包,主要市场是利物浦、伦敦、荷兰、雪梨、黑尔本等地。
二、杰出价值
在上世纪50年代,道滘的草织业蓬勃发展,1952年道滘有大小草织厂43家,1956年3月参加公私合营有18间大小草织厂,产品由国家土产公司包销。1957年工人增至2047人。1960年转为东莞县地方国营道滘草织厂,职工人数2119人,六十年代主要有新品种门口席(即炉底席)。后因水草不足,又以稻草作门口席,并放出厂外给居民加工,很多大队都办起草席厂赚加工费。1966年是六十年代最高产的一年,比1957年翻了一番多。到了七十年代,在技工的努力下,创造出提花机,生产提花席的新产品,园辫席也诞生了。七十年代是草织厂的黄金时代。新增设备、扩建厂房。1976年工业产值,成为七十年代利润最高年。
二、濒危状况
1979年开始,因原材料短缺,价格上升,造成草织厂走下坡路,后来由于塑料制品的发展、取代了原来的草织产品市场,并且原来水草产地的水草原材料已供应不上,等等历史原因,致使我镇这项已有百多年的传统手工草织业,被逼停产。老艺人、技工也转业从事别的工作。
三、保护计划
1、对有代表的草织艺人进行调查,建立档案;
2、收集有关草织产品、生产工具;
3、建立草织文物管理档案室。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