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滘是“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粤剧曲艺在这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流传在民间的曲艺木鱼也很有丰富。木鱼歌虽不曾在各个大型公众场合登台亮相风光一时,但数百年来却一直在道滘的村头巷尾,有民间艺人演绎或在三五成群的妇女中传唱至今。通过现代科技(录音),甚至可听到木鱼歌那深沉、婉转、娓娓的弹唱声。
木鱼歌是曲艺中的一种,木鱼书则是指文字唱本,有民间艺人用不同的形式来演唱。道滘的木鱼书,一般是由一个艺人单独演唱的。也就是说一个人演唱一段历史故事,故事中的所有人物,都有一个人来唱述。而戏剧则是由多个人来扮演故事中不同的人物共同演绎的。所以,在道滘演粤剧曲艺与唱木鱼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道滘的木鱼歌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演绎形式,一是唱龙舟。唱龙舟一般多是明目的人。据老人叶始堆讲(现年已90多岁)解放前,他父亲叶炳耀(道滘新田六坊人)就是当时唱龙舟的高手。唱龙舟是脖子下挂着一面小锣,锣下挂一个小鼓,自打自唱。叶炳耀当时开旅店,因脚瘸,行动不便,但唱得很好,很有名气,人人都叫他瘸炳。陈新是理发师,所以又叫剃头心。另外,还有永庆的龙舟发,他们都成为当时道滘唱龙舟的名人。只可惜当时科技尚未普及,所以没有留下这些艺人当时的风采。
二是唱木鱼歌,由于演唱者多是盲人,所以又叫盲佬歌。解放前,道滘有位唱盲佬歌的师傅,叫盲维(60年前已故)。他收下了盲炳(厚德人)、盲焕(小河人)、盲万(马斯塘人)、盲全(南城南边人)、盲灿(袁灿)做徒弟。这些双目失明的艺人,就是靠唱木鱼歌的低微收入来维持生活。唱盲佬歌与唱龙舟不同:唱龙舟是用锣鼓来伴奏,而唱盲佬歌是用三弦来伴奏,此伴奏曲调在每个唱句中不停地反复,这一可以供艺人换气,准备下一句唱词;二可以放听者有一个间歇,回味一下所唱的内容,所以很受听者的欢迎。曲调虽不停地重复,当相当优美,起到了调节气氛和增加艺术色彩的作用(笔者有幸收藏到盲炳等艺人当时演唱的录音带)。
三十无伴奏的吟咏(又称雅唱),他们不是职业或半职业的艺人,而是一群爱好者(多是妇女),首先由识字的人拿着木鱼以吟咏形式带领着照本宣科,等到这些妇女熟悉以后,就三五成群,自发地组合,继续以吟咏的形式来进行。我曾多次看过她们手拿一本大本头,自愿自发全心投入地进行演绎(笔者也收藏到一些有个人单独演唱的录音带)。现在道滘仍流行的木鱼歌有:金叶菊、王公卖仔、秋江送别、苏姐赠金、三娘吸水、林赵德卖水、恕夫老、禅院追鸾、李书云、三姐四门、陶府诉情、周氏返嫁、泪湿青衫、白沙访友、梦仙唹仔、山水鲤鱼、婵院追连、杨八妹取金刀、过埠歌、铺床歌等。据叶始堆老人讲:他家原有一大箱木鱼书,文革后荡然无存。现在市面上流通的木鱼书又石印版和油印手抄版本,看着这下旧得发黄的版本,听着这娓娓动人的说唱,让人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至今,这一古老文化脉搏,虽然微弱得似乎在改革大潮中消失了,但作为热爱民族文化的人,都有责任将其保存下来,像一件珍贵的文物古董一样珍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