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滘旧建筑

家乡区县: 东莞市

城市建筑是城市历史文明的标志,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建筑,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风格。它蕴藏着人类文明发展最宝贵的历史基因,也是今后真个世界保持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生态平衡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道滘镇加快了城镇建设的步伐,是数百年古朴的水乡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街道焕然一新。为了记录时代的脚印,为后人留下一些历史佐证。今日,特地对镇内居民建筑进行初步探讨,不足之处,请广大读者给予指正。 人类的始祖过著群居的生活,有天然洞穴者、以洞穴为居所。无洞穴者,构木为巢,以避洪水猛兽,图个安居自立。后来发展到“窑洞”“干阑”以及更晚些的时候,因地制宜出现了风格多样的居民建筑。

自汉武帝推崇儒家学术以来,人们以礼教为本,遵照人伦礼仪,长幼尊卑,男女有别等秩序。在居室建筑上,对外是封闭性的,以保证个人的隐私权,及家庭安全。对内是分隔性的,以保证家庭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平稳。但中国人特别注重血缘亲情的家族关系,“家”是一个最富感情色彩的地方。因而在居室内部往往有厅、房、厨、厕等不同级别功能的布局。院落结构,有分有合,特别是到了清代,提倡父母在堂,子孙不分家,因而出现了几代同堂的大宅院。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是以农耕为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因而在民居建筑上,崇尚实用、节俭,保持一定的自我封闭性。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但外形基本相同的以氏族为主的建筑群。如道滘南城吴氏一族,有十九间相同的居民一夜之间同时上梁的佳话传闻。直至到了民国,资本主义输入,工业社会兴起,才使广大农民弃农经商或加入工业行列,使原来完全自我封闭的居民,出现前店后寝,或楼下开店,楼上住人的开放型建筑。

道滘是一个只有660多年历史的乡镇,因此已无内地那些陈年历代大宅院。不过,以某一姓氏为主的丁屋建筑群,组成了今日的村落。如司马塘村的刘氏,大鱼沙村的黄氏,昌平、新稳的赖氏,虎尾洲的吴氏,小河新基的温氏,大涡的杜氏,滨涌的吕氏,牛涡的陈氏等等。

在道滘现存的居民中,可以分为极端不同的历史时期:

(一)解放前,据史书记载:道滘自公元1342年(元朝至正二年壬午年)叶通豫、刘氏、吴德侶来道滘立村,按当时历史来推算,应是以泥砖土墙,或水棚木屋干阑式结构为主的平房。由于此类建筑经不起自然侵蚀或水災、兵災,早已荡然无存了。在仍可以看到的应是清末民初的建筑,有钱人的是红砂岩石为墙脚,青砖墙、青瓦、石门,建筑式样有三间两廊(入门横巷,中间是天井,一边是厨房,一边是厢房,内进是一厅两房)其次是侧正屋,(入门是厨房,内进是一厅一房)再次是直头屋,(入门是厨房,内进是一厅一后房)。贫苦人家是你泥砖造屋,这时期的居屋建筑,以封闭性为主,山墙直至屋顶,很少开窗,采光全靠院内的天井,原木造的大门,一般还有门槛,有钱人还多一层活动栅栏式的大门,到夏天时使用可通风透气。这类房屋建造很坚固,砖墙密封度高,整栋屋封闭性强。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有一定的安全感,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隐私权。直至民国初年,推翻了两层建筑社会里,在京城的民宅、屋脊梁不能高过故宫太和殿门的门槛,其他城镇的民房不能高过当地衙门。所以能建到两层,已经是了不起的大事了。现在你到大巷还可以看到不少当时留下的实例。人类从建村开始,就是折水而居的。自古以来的大市镇,几乎都坐落在河边。因此也产生了一边两岸、一边立于水上的干阑式建筑。解放前道滘兴隆街就是一条沿江而建的商业街,沿江一带的建筑,就是有干阑式建筑进化而来。虽然后来拆了不少,但至现在银洲头一带,还留下当年建街市的痕迹可以佐证。而用泥土做成,未经烧制的生砖砌成的屋,一般都比较矮小、密封。因泥砖墙经不起风雨侵蚀,每年都要在墙外抹灰砂以保护,很费事,所以后来渐渐被淘汰了。不过,在现存一些小巷村落,你仍可以找到一两间实例。

还有一种是砖木结构的房屋,特别是沿江一带,有木柱,或砖柱,立于水中,上面架木板,或木墙,或砖墙,屋顶盖杉皮或青瓦,不过于1926年(民国十五年)在兴隆街一带,因当时国民党黄埔军校学生军,到道滘来行征剿当时道滘的土匪袁虾九。一场战火,把兴隆街几乎烧毁了一大半。此后,这类砖木结构或纯木结构的木墙杉皮屋已渐渐不见了。

(二)到了解放初,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因而居民建筑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外观上,从过去的楼房变为大量的楼房,由于过去的砖瓦用柴草烧制,成品呈黛青色。解放后改用煤窑烧制,成品呈朱红色。所以解放初建筑的民房,多是红墙红瓦,格外艳丽夺目。其中有少是一层半式或两层甚至三层的建筑,一层半式者即下层是前天、中防、后厨及厕所,上层的前面部分是露天的阳台,后面是单层寝室。人们已从过去全封闭式中走出来。家家户户可以在自家的阳台上晾衣晒物,种些花草,充分体现了自乐融融的家庭温馨。既可以和隔离邻居,共融相处,又可以保持自家的平稳安定。像这样的建筑,在现存旧城区内,各村中,依然普遍存在。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道滘是水乡、河涌从横曲折交错,而当时立村建屋时,全部是沿江建造,房屋的正门,顺着江水走向而行,因此,他没有向内地的一些城镇,讲究风水,南北走向,所以它的街道表现了随和性。屋于屋之间的小巷,多是相互间平衡笔直,这样方便往来出入,在非常时期,巷头巷尾加一个闸门,既表明了他的纯朴感,又表现了他们民间中的融洽与共性。及维护了邻里间的共同安全。

(三)文革后期,经过了大跃进,三年災荒,十年动乱,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发展。这时,有的人另起新楼,有的人在原来的基础上加盖,一般都是两三层,外墙以改过去全部裸露的墙体,而加上一层水泥石米的保护层,就节俭一些的,也批上一层灰砂,涂上石灰加以保护。同时由于入口密度大了,所以窗户也开多了,大了许多,并且全是玻璃解决了通风,采光问题。一般临街的房屋,楼下前部分,多改为店铺,或租给别人经商,使一向以农耕为主的乡镇,开始向商业迈步。

(四)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大幅提高,以镇内为主的村民,以洗脚上田,从事多种经营,人口发展比过去更快,特别是三资企业的发展,彻底推毁了原来以农为主的生活模式,外来人口成倍增加,昔日的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步伐了,新型的丁屋,楼房纷纷建造。在旧城区内,几乎每天都有富起来的人,把原来的旧屋全部拆掉,在很短的时间内,一栋栋比原来高几倍的新楼房建立起来了。在外形设计上,有中有西,有仿古有新潮,或中西合璧。庭院式的建筑,有小花园:车房,健美室,私人游泳池。室内有水晶吊灯大厅,旋转式楼梯,现代化的寝室,落地有色玻璃窗,厨房、洗手间,应有尽有。把皇宫贵族私有的享受落实到平民百姓家中,真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之感。这是660多年以来,水乡人见所未有,惟所未闻,无法想象的伊甸园,一下子在人间实现了。这些新一代建筑群,在方圆5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将是另一番光辉灿烂的景象。

(五)公屋

人类自古以来,就喜欢群居,为了共同生活的需要,产生了一些公共占有使用的建筑,简称为公屋,中国人是最重视自己的血缘姓氏的血缘姓氏祖先的,所以当同族人一起聚居的时候,为了保障本族人的安居乐业,团结友善,和睦共存,对内调节族人之间的纠纷,对外抵抗外族的入侵,因而聚族人而群居。设立宗法族规,每族个建以祠堂,族大者可分设多处。内供奉本族历代祖先牌位,所以又称家庙、或祖庙、宗祠等。每届清明、重阳二节,族人群赴祭祀,或年节大假,族人中结婚、吊灯(添丁)贺寿,均可在祠里摆宴同贺,以加族人同宗同族之感情。道滘过去几乎每个大姓氏都有祠堂,后来渐渐改建他用或拆了。现存较好的是座落在新田的叶氏叶懋滋堂,又名懋滋堂。建于清代嘉庆14年(公元1809年)距今有194年了。是目前道滘众多祠堂中,建成年代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好、做有代表性的一座。水磨青砖墙、青瓦、花岗岩石柱、花岗岩石地面,为三进式组合。由于道滘多雨,所以采用硬山、人字顶、平斜瓦面、无翼角,方便排水。脊端有鳌尖翘起,并有浮雕图案,屋内梁柱、雀替、斗拱均有图案雕刻,山墙,沼脊部分均有彩绘。三进见两边右手抄廊,中间进中有一大木板影壁,分成两个天井,后进正中摆放祖先玲伟。由于有了影壁,使后面的祖先灵位增加了一种神秘感,庄重感,控制了一入门的视觉观感性,使建筑群有一种深度感。门外还有一棵大树,因为来门前是一条河涌,所以还有花岗岩平台,码头。由于祠堂在两项中单独自立,所以山墙与瓦面成平角,无需建高出瓦面的风火墙。还有一座与此祠略同的就是大涡村的杜氏宗祠,也是三进组合,建于清代清代咸丰年间,红石柱,水磨青砖墙,青瓦,雕梁彩绘,三进共深29.6M,宽10.6M,脊高5M,此祠刚修补完毕,基本保持原样。另外还有银洲头叶氏晏宗祖祠、南城吴氏平山堂、厚德的叶氏怀宇祖祠、新田的刘氏本荣祖祠、新田街口的丁屋阁和大鱼沙的黄氏务*公祠、南丫丁氏宗祠、九曲黄氏宗祠、袁氏宗祠、细凼的一美叶公祠等。这些祠堂大部分都建于民国初年,为二进式组合,中间有一天井,两边有一抄手廊;由花岗岩柱或,楠木住、砖柱等。屋内墙脊多绘有山水、花鸟、人物故事。外墙有勾云、缠枝翻莲等图案浮雕。原屋脊有彩塑,但现已多毁掉了。这些祠堂初建时,专为祭祖用,后来随着时代发展,多改为学堂。如南丫周氏祠堂改为“国旗家塾”,九曲黄氏宗祠到解放初还是作为小学所在,改革开放后,仍存的以改为老人院,供老人休闲娱乐。九曲袁氏宗祠改为粤剧曲艺排练场,每当夜幕降临、管弦齐鸣,成了村里一道亮丽的文明风光点。

(六)公建

在解放前,除了祠堂外,在水乡道滘还有一些公建,那就是临江而立的水棚了。从建筑风格来看,真是我国古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干阑式建筑,不过他不是居民,而是提供村民大众休闲娱乐,相聚言欢而建的。据不完全统计,共有闸口村新田二社老幼之家对面河边一座,新九塘河边一座,南城西村一座,忠安塘边一座,庙前一坐,坭涌一座,永庆巷尾右河边一座,厚德水流庙前一座,马洲村前榕树旁一座等等。解放后已先后拆了,现仅存的只有小河村、老人俱乐部前还有一座。砖柱,木梁。青瓦立在水边,中铺木板,至今每天仍有很多中老年人在此修宪,纳凉。如逢年过节,村里的曲艺爱好者还在欢聚,吹拉弹琴,成了村里一道民俗民情人文景观。

解放前,由于治安不好,每条村中间有一些岗楼,村中青年男子轮流值夜看守。现仅存的就是马洲村口的一座,砖瓦结构,两层式方体建筑,下面是村口通道,上面一层可住人守更。

还有防御而建的就是碉楼,道滘在民国初年共建有七座,分别坐落在现在的粮管所,闸口,沙涌口,三丫涌口,马洲村尾,马洲渡口,马洲村西。现在仍保持较好的是在大章沙尾的一座,名为“安靖碉楼”,此楼为方柱形,共三层,有钢筋水泥浇注而成,楼高约十多米,上曾有两个阳台深处,金字塔形顶楼。还有一座在沉洲,名为“济川楼高安澜碉楼”,建于民国二十一年,由陈树记,金顺店承建。外观与安靖碉楼极相似,但略小,现已破残,又名坭炮台。还有“济川善堂”建于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座落在大巷中,有商人及富家集资建成后做过一些善事,如免费义诊,收殓无名尸等,两层楼房,典型的西式建筑,现仍保存完好。

 

相信,道滘的明天会更美好。

黄C琪(2014-10-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