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是文化,积累是财富。收藏了历史留下的物质符号,积累下时空产生的精神财富,博物馆就是最好的载体。在今年五月十八日,也就是世界博物馆日,“东莞粤剧博物馆”在岭南文化大观园“粤晖园”内的“南韵馆”里,正式剪彩开放了。 粤剧曲艺是广东、广西、珠江流域一个最具地方特色,广受群众喜爱,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地方戏曲剧种。从珠江上游的右江百色、左江龙州、沿江而下,致珠江三角洲,几乎沿岸的每个县、城、镇、埠头都曾有过粤剧曲艺演绎的历史,尤以珠三角为最盛。百多年来,随着华人外迁,在国外如美、加、欧、澳、新、马等,华人居住较多的地区,只要有粤语华人,就有粤剧曲艺的演绎。因为他们共同的母语是粤语,而粤剧曲艺就是最能艺术地,用他们的母语来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粤剧曲艺,成了海内外凡能讲粤语,或喜欢粤语的族群,联系情感的纽带,精神家园的归宿。当这族群在多种民族文化、语言、习俗、情感、交融碰撞时,当他们要寻找自己到低来自何方,根系何处时,粤剧曲艺就是最好的文化共识,最终的精神归宿。正是“少小离家老大回、至慰乡音是粤剧”。“东莞粤剧博物馆”内陈列、展示、珍藏着他们血脉里的种种基因。
戏剧是世界上最为综合的艺术,特别是中国的戏剧曲艺,融合了过去一切的艺术形式,在“戏剧”主导下,发挥了音乐、诗词、美术等艺术形式的作用。戏剧艺术在希腊人心中,是天上人间的渡桥,神人之间的纽带。在我国,除了少量的神话戏剧外,大部分戏剧都是表现历史、(野史),民间传说、民俗民风的。解放初期,邓小平同志负责主持西南局工作时,经常欣赏川剧的演出。并且要求大批进驻四川的干部一同去观看,他对驻川干部讲:“来到四川要搞好四川的工作,就要懂得四川的风土民情,学会看懂川剧。不懂川剧,不看演出,就是没有文化的表现。”周恩来总理把 粤剧比喻为“南国红豆”。我想这除了表明粤剧艺术如红豆般光彩夺目外,更多的是表达了粤剧与广大粤语族群的相思情缘。
目前广东有两个“粤剧博物馆”一个在佛山,一个在东莞。“东莞粤剧博物馆”最大的特色是,更多地介绍了在粤剧史上,东莞籍的粤剧人对粤剧艺术的发展、继承所作出的贡献。百多年来,在粤剧曲艺界,东莞籍的粤剧名伶、乐人、编导、媒体推介等,可谓人才辈出,数不胜数。如广采众长自创凡腔的道滘籍何非凡,就以一出“情僧偷到潇湘馆”,创下了粤剧史上至今仍无人能突破的,连演367场,场场爆满的演绎记录,以致获得“情僧”的美誉。而与何非凡同台演出的花旦楚岫云女士也是东莞人。另外,素有文武双全的名旦陈艳侬也是道滘人。他从小练得一身轻功,上世纪40年代,曾与新马仔拍档,任正印花旦,演“海上女霸王”等剧目。陈艳侬足穿高底靴,踩在舞台上重叠的瓦茶煲上,一时脚踏中间一行沙煲,一时又踩在另一行两个重叠的沙煲上,大打北派,又唱又做,沙煲 无一破裂。令观众为之振奋,掌声不断。我想,此时此景,与芭蕾舞中的“阿拉贝斯克”(arabesque)相比,真有过之而无不及也。还有卢启光、林家声、周瑜林、靓荣、靓少华、钟卓芳、袁仕骧、李松坡、丁公醒、罗丽娟、朱秀英、叶弗弱、伦有为、邓丹平、林鷹扬、陈锦心、张德明、罗楚华、陈剑峰、张雄平等,在二楼的展柜中,都作了一一介绍。
由于参与粤剧演绎的东莞籍人士多,所以也涌现了不少粤剧世家。在开幕式上,陈笑风一家笑得最开心了,陈老在开幕式上,发表了一番感人肺腑的发言,令听者无不为之动容。当日他带领一家10多位,都是粤剧界的名人,来到展示他一家陈天纵、陈笑风、陈中坚、陈婉红、陈万中、陈小茶、陈小华、陈万千、陈金石、陈小莎以及他们的配偶、子女等,济济一堂的粤剧世家的一个个展柜前,兴高采烈地向观众描述昔日的舞台风彩。一些粤剧发烧友,抓住这难得的机会,纷纷上前要求与陈老合影留念。粤乐世家的黄继谋也带着儿子与侄儿,来到介绍她父亲黄不灭及黄壮谋,黄继谋、黄英谋一家两代人,毕生致力于粤剧音乐事业的展柜前。对展柜中的文字介绍,图片,实物,真是感慨万千。道滘叶氏棚面世家、早在上世纪初,就名扬广州及南洋一带了,今日虽然前辈早逝,但作为当时大哥叶棣材,又名“上手材”的儿子叶淦枝,在开幕式当日,来到展柜前,尽了地主之谊,向游人介绍了叶氏棚面世家昔日盛况。
粤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他除了演员,乐手在台上共同演绎外,台前台后、台上台下,还需要各门类的共同配合。如编导、舞美、媒体推介等。东莞就完全具有如此完整的配套人材,如著名粤剧编导林榆、著名编剧叶绍德,袁润澄。粤乐家殷满桃、朱庆详、王柄尧、万霭端、周自涛。舞台美术师黄锡泰、粤剧研究家李雁、黎田、王建勋、蕭卓光、梁沛锦博士、陈守仁博士,以及粤剧推广活动家卢华等。可以讲,人员配套齐备,应有尽有。这一大批粤剧曲艺名人,对粤剧曲艺事业的发扬广大继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二楼展示厅里,都为他们作出了推介。
东莞的粤剧曲艺事业,不但创造了辉煌的过去,今日也创建了骄人的业绩。在继往开来,薪火相传上,开创了喜人的局面。在世纪相交之际,我省评上了五个“中国曲艺之乡”东莞就占了道滘、麻涌两个。还有长安、虎门、莞城、南城、万江、石龙、东城、大朗、厚街、石排、茶山、望牛墩等镇区,都成立了业余粤剧曲艺社(队)。全市约。300多个,参与人数约6000人。每逢年节假日,各镇区还邀请了两广多个粤剧专业团来莞演出,因此在粤剧界里有;“东莞养活了两广多个粤剧团”的美誉。就是这些业余粤剧团体,为东莞的粤剧曲艺事业建立了喜人的业绩。长安的小粤剧“情系西湘”荣获中国第十一届人口文化奖铜奖。2001年至2002年,创编的大型现代粤剧“思源”,被中国戏剧文学会邀请到人民大会堂演出,成为全国首家在人民大会堂演出的业余剧团。该剧荣获中国戏剧文学会颁发的“演出特别奖”,“优秀编剧奖”和“优秀策划奖”。道滘镇的小粤剧“生死签”2003年在山东获“中国首届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金奖”。2004年在杭州获第十三届全国群星奖优秀奖。粤曲表演唱“小岳云从军”获第七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银花奖。现在东莞的粤剧曲艺文化活动。形成了一个专业与业余同时并进,舞台演绎与自娱自乐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粤剧史上前所未有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使粤剧艺术既能广泛普及、又能共同提高的大好局面。在二楼展示厅内,都作了全面的推广,让每一位光临参观者,为粤剧曲艺艺术在东莞枝盛叶茂,硕果累累、而感到振奋、自豪。
在世界各地众多博物馆里,大多数都是以历史为主导,以人为本,以物为证的理念而建立的。东莞粤剧博物馆也不例外,他以粤剧最初的形式到今日的辉煌成就为主导,贯穿这一主脉所涌观的人物为架构,然后再以各个不同时期的实物为佐证。让每位观众,在人证物证面前不得不佩服、理解、接纳。当你进入粤剧博物馆的第一步,就来到一个图文实物并茂的展柜前,柜中的图片、文字、木鱼书、龙舟唱本,及生动的木偶原物向你简述粤剧形成的简史。和一幅“外江梨园会馆碑纪”拓本,告诉你“八和会馆”的建立过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咸丰四年(1854),佛山凤凰仪班的红船弟子李文茂,率领粤剧艺人,汇合天地会首领陈开,在佛山等地起义所造成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戏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著名戏剧家田汉称赞李文茂起义是“世界戏剧史上,史无前例的光辉榜样”。以致后来到辛亥革命前后,由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志士联合粤剧界进步人士,以粤剧为阵地,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戏剧改良活动,对反封建、要民主,所起到推波助澜的社会效应。在抗日战争期间,东江纵队剧团以戏剧形式宣传抗日。发动群众减租减息。为建立民主权力做了大量工作。看到这一系列介绍,无不表明了粤剧曲艺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及其在历史进程中应起到的作用。
木鱼歌、龙舟、白榄、南音等这些艺术门类,应是粤剧形成中的一个个元素。他记载了中华民族,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就产生了“韵”文这一特定的用来呤诵咏唱的形式。他把以形表意的静止的符号,上升到以声抒情,流动的时空艺术形式。我们的祖先以汉语的四声组成平仄的旋律。以声韵来构成句式,配上由宫、商、徴、角、羽发展到合、士、乙、上、尺、工、反为元素,再以长、短、快、慢不同的丁扳,组成千变万化的曲调。或以正线、反线来演绎。从而达到比平常生活中的讲述更有乐感、更动人、更动听、更有艺术魅力的感情表达形式。形成了木鱼歌、龙舟、白榄、南音等由个人单独演绎的曲艺。而戏剧就是将以上多个,以及更多个不同的艺术元素综合起来,再由生、旦、净、丑、末多个艺员,穿上美伦美焕的服饰。在布景、灯光、音响等,共同配合下,以唱、唸、做、舞的形式,共同来演绎人间的悲欢离合、错综复杂、曲折离奇、善恶分明、因果报应、天上人间、生死轮迥的故事,这也许就是戏剧的魅力所在吧。
东莞粤剧博物馆内收藏有:从同治二年开始,由广州、佛山、东莞多个书坊刻印的木鱼书、龙舟、白榄、南音等唱夲的各种扳夲。手捧这些“弹指可破”已发黄变质的唱夲,它己不知经过了多少艺人翻阅传唱,也不知曾经打动过多少听众,我只感到唱夲中的艺术魅力是那么深厚,它的历史积淀是那么悠久,心中不尤得产生了一种神圣感。剧夲是一剧之夲,过去,大多数戏曲艺人,都设有太高的文化,学戏全凭死记硬背,靠师父口授身传。过去师父就拿着一份提纲,教导演员一个个在戏中上下穿扦,与“棚面”相互配合,这就是所谓“台上见”的“提纲戏”。在该馆二樓何非凡展柜中,就展出了何非凡当年用过的“提纲戏”的手稿,那怕你不懂戏剧,但他上面用毛笔书写的秀丽的柳体字,就以其书法的魅力也能打动了你。随着粤剧的成熟、发展,演出剧本也开始规范化了。但由于过去的印刷技术尚末快速普及,因而就产生了一种“坭印本”,据有关人士介绍,“坭印本”就是将一种特殊的墨水,把剧本中的戏文抄写在事先平铺好的,一块用坭做成的平面上,趁墨水未干前,将白纸铺在坭面上吸收墨迹,如此制作一次最多能印十多页。后来由于加工费时,慢慢地彼淘汰了。正因为而此,坭印剧本在粤剧史上,就弥足珍贵了。而现在该馆珍藏有十多本,此次展出几本,让观众大开眼界、增長知识。另外还有东莞藉剧作家袁润澄,乐家黄继谋等人的各种手稿。及各类剧本、曲谱、书信、论文等。有手写、木刻、油印、坭印、打印、复写、影印、铅印等不同扳本。剧本内容有传统古装剧、新徧历史剧、现代剧、曲艺演唱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