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下,民营工业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以电子、造纸为龙头的民营工业经济。2008年,全镇民营企业共拥有省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2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21家,省、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个,授权专利194个。全镇民营企业拥有各类名牌称号共14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件,中国名牌产品1件,国家免检产品1件,省著名商标4件,省名牌产品5件,从而大大提高麻涌镇民营制造业产品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并成为麻涌镇新的经济增长点。20世纪90年代以后,麻涌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在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不断发展第二产业,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渐趋合理。2000年初步形成以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住宿餐饮业为主体,其他服务业并存的第三产业体系。多种所有制、各种业态、不同规模的商业网点保持较快发展,活跃、繁荣了市场,服务业呈现全面发展的格局,获得中国现代港口物流重镇称号。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430万元。 1991年,麻涌镇生产总值24449万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分别为10489万元、11478万元和2482万元,三大产业的比重为42.9︰46.9︰11.4。2008年,麻涌镇生产总值达到75602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7631万元,占1.09%,第二产业640862万元,占84.77%,第三产业107536万元,占14.22%。2008年,全镇可支配财政收入44936万元。村及村小组两级可支配财政收入2 5 0 6 7 . 4 万元, 其中, 村级2 1 0 7 0 万元, 村小组级3 9 9 7 . 4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39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0718万元。经过3 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镇村两级固定资产(财产)也在不断增加。人民公社化时期,由于麻涌是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农业经济地区,公社和各大队的固定资产比较少。1963年,全公社的固定资产仅有112690.59元。改革开放后,麻涌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胆引进外向型企业,使原来的土地大幅增值,镇、村及村小组固定资产大幅增加。2005年镇村两级固定资产223383.1万元。村级固定资产132865.1万元。
麻涌靠近广东省会广州,从来就是一片文化热土,汇聚了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无论是战争频繁的乱世,还是国泰民安的和平年代,麻涌都孕育出一大批赫赫有名的文化人才。魁楼主人萧奕辅,麻涌元沙坊人,明朝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官至大中丞,以文官执掌武印,成为明朝重丞。萧奕辅文采斐然,才华横溢。晚年与陈虬起、梁佑逵、区怀年等名士结社于芳草精舍,“感伤时事于诗词间”。向北坊莫伯骥,是近代著名藏书家,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是清代末科广东府诸生的案首。
他治学严谨,文才出众,著书立说,一生酷爱藏书,曾在广州建有一座书楼,自称“五十万卷藏书楼主”。其藏书之丰,版本之精,为当时羊城诸书楼之冠。他搜购古籍不惜重金,毕生收入多被作购书之用。同样出生于向北坊村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莫伯治,是当代中国建筑界一位引人注目和受人尊重的建筑家,广州白天鹅宾馆、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广州岭南画派纪念馆、广州艺术博物院,以及广州红线女艺术中心等,都是莫伯治毕生的得意之作。麻涌大盛村人郭同江,自学成才,自编自画十多套连环画和具有浓郁的水乡生活气息的作品,反映了水乡人民改天换地的工作生活,成了远近闻名的“农民画家”,曾受邀到中央美术学院作报告,名噪京华。麻一村人莫锵圻,是中国航天领域的拓荒者,优秀的技术专家,在战略武器和航天事业发展史上具有突破性的贡献。麻涌人杰地灵。陈残云笔下质朴善良的麻涌人,世代相传,积淀了麻涌深厚的文化底蕴,培育了麻涌人民“知书达礼、尊师尚学”的文化品性。这种品性的延续和升华,为麻涌赢得“游泳之乡”、“曲艺之乡”、“龙舟之乡”等美誉,传承了宽容淳朴的文化传统和兼容的文化气量。这种品性的传递,熏陶感染着四方百姓,无论是坊间闲坐的老者,还是英姿勃发的少年,无不秉承和跃动着这种根植于民间的文化血性。这种品性,扎根百姓心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