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涌社会经济三

家乡区县: 东莞市

三、改革开放时期
改革开放后,麻涌镇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其发展历程大体上分三个阶段:
(一)1979年至1989年
改革开放前几年,由于交通闭塞,公路没有修通,麻涌失去了政策优惠、工商业大发展的机遇,经济发展缓慢,村民仍以种植水稻、甘蔗、香蕉为主,兼有分散型的养殖户。据1985年调查统计,全镇各类企业不足100家(包括镇办建材厂、水泥厂、造船厂、搭棚厂、自来水厂、粮油加工厂、副食加工厂等;乡办砖厂、土糖厂等;“三来一补”工企业如服装一厂、服装二厂、森涌制衣厂、毛织一厂、印花厂等,以及一些较小的五金加工维修企业),而且大多数是粗放型的中小企业,集体经济收入微薄。随后,“三来一补”企业有所增加。是时,农业比重大,工商服务业远远跟不上全市发展步伐,麻涌曾被人称之为东莞的“西伯利亚”。1983年起,麻涌贩蕉、收蕉、种蕉成风,香蕉销售门路扩展,集体和个人利用开放政策的优惠,纷纷成立果品购销公司。这段时间,麻涌农民坐火车、飞机到全国大部分城市销售香蕉的人数为东莞之最。这不仅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而且带旺了交通、金融、造船、编织、饮食、旅业、服饰、建筑等行业,也使麻涌人有更多的机会出入各大城市和周边县市进行经商贸易,积累经验,提升知名度,为下一轮经济建设的发展打下基础。 镇集体企业实行定额承包或重新改组后,出现先富裕起来的部分人进入到服装、五金、家用电器、钟表、眼镜、建材、化肥、纸业、饮食、旅游、维修、粮油食品加工、鱼肉瓜菜摊档等行业。繁荣商品市场,促进商品流通,增加地方财政和工商税务的收入以及银行存贷业务。人民的家庭经济收入不断增加。通过信息的交流、银行的扶持,带动独资和合资经商办厂,广开就业门路,初步形成一个良好发展的势头,尤其是中麻公路通车后,使麻涌的各行各业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巩固阶段,民营企业开始起步。

(二)1990年至2000年
进入1990年,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兴起,麻涌投资环境优势初露,先后带动大步造纸厂(现为东莞市大步纸业有限公司)、大华电子厂(现东莞市奇声电子实业有限公司)、珠江复合肥厂(现为东莞市珠江复合肥有限公司)、东太陶瓷厂、珠江陶瓷厂、三洲食品厂(现为永康食品厂)等一批民营企业。同时,先后有德永佳纺织制衣有限公司、广东中成化工有限公司、东莞协忠电镀工业开发有限公司、宝迪塑胶五金有限公司等一批大中型外资企业落户麻涌。1992年8月,新沙港投入使用。1994年,麻涌镇投资环境得到改善。首先扩建中麻公路和修建进港公路,以港口的战略地位带动后方经济园区,掀起新一轮的招商引资热潮,吸引国内外的大财团、大企业到来视察并乐意在麻涌投资置业。先后有德国可耐福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力群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玖龙纸业、中央和省储备粮库和正在洽谈的符合环保要求的一批大型粮油食品企业落户于新沙工业园区。其中外资企业77家(含“三来一补”34家),从业人员17398人。年产值超亿元的有3家,销售收入达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8家,工业产值(不变价)43818万元(现价)。

2000年,国内总产值90816万元,是1995年1.92倍,年均增长13.9%;工农业总产值231501万元,比1995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30.86%。 工业:“九五”期间,对镇办企业进行改革,进一步盘活资产存量,优化资产配置。有计划地拆除3 8家经营效益差、环境污染大的村办红砖厂。形成以造纸、染整、化工、五金机械、电子电器、玩具、建材等产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2000年,全镇有企业673家,工业产值212738万元,其中镇办企业96000万元、村办企业25100万元、联合体办企业12590万元,分别是1995年的11.9倍、1.6倍、4.4倍。农业:2000年,全镇耕地面积2953.8公顷,其中香蕉的种植面积1674.93公顷,总产35285吨。品种有巴西蕉、威廉斯蕉、泰国蕉等。镇内设有14个香蕉交易市场。由于香蕉生产易受低温霜冻、台风以及市场供过于求的影响,逐步试植台湾青枣、新加坡杨桃等优稀水果。全镇生猪上市量1.8万头,生猪饲养量3.1万头;三鸟上市量12.3万只,三鸟饲养量16.4万只。镇每年都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林木覆盖总面积68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总面积1470万平方米。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4969千瓦,比1996年增长28%。1996年至1999年全镇砌石堤10285米,并对水闸进行维修保养,总投入资金415万元。2000年投入1912万元,完成22公里的海堤达标建设,使全镇防台风和暴潮的能力得到提高。基础设施:1994年开始,先后编制城镇规划及镇中心区总体规划,形成“一环二纵三连线”的路网规划和七个组团的具有水乡特色的城镇布局,各中心村也作控制性详细规划,获得广东省乡镇规划设计三等奖。从1996年至2000年全镇先后投资3亿元进行高标准、高起点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和扩建中麻公路、进港公路、漳澎公路、南洲公路、华阳公路等一批城镇主要道路,新建和改造道路总长度25公里。建成游泳池、文化广场、榕园等公共活动场地,公共用地面积6.7公顷。建成麻涌镇政府办公楼、麻涌一中、麻涌宾馆、麻涌医院、麻涌公安分局、麻涌供电大楼等设施。建成和改造供电线路长度100千米,新沙港110千伏变电站正在筹建中。增建DN600—DN1000供水管20千米,DN150—DN300供水管15千米。2001年3月接通市西线供水工程,让人民饮上卫生的东江水。2000年有程控电话总容量为24000门。各村都已实现通电、通车、通水,电视网络全覆盖。外经贸易:发挥镇内有港口、高速公路的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九五”期间,全镇引进外资企业17家,新签协议利用外资7399万美元;增资扩产的有7家,共增加投资15123万美元,到2000年为止,实际利用外资23528万美元,出口创汇达60546万美元,分别是过去八个五年计划的3.18倍和4.02倍。已跟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
(三)2001年以后的经济发展
2001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27061万元,同比增长39.91%,工业总产值(当年价)428018万元,同比增长101.19%,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4973万元,同比增长12.9%。镇级可支配财政收入9858万元,同比增长41.37%。在2001年度全市镇区实绩考核中,镇经济建设、经济总量、社会发展、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总分获全市第10名;在单项主要经济指标排序中,国内生产总值、各项税收总额、出口总额、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增长速度均排第一位。农业 自古以来,麻涌镇的农业生产布局都是以香(大)蕉、水稻、甘蔗三大作物为主。2001年全镇耕地面积4万多亩,香蕉的种植面积36880亩,总产57212吨;推广、扩大优稀水果的种植面积,其中台湾青枣663亩,杨桃890亩。2001年全镇生猪饲养量23214头,三鸟出栏量2万只,存栏量38458只。2001年上半年,完成新基、南洲、华阳长约4.5公里的海堤建设,共计土方19161立方米,石方8495立方米,抛石9874立方米,砼方4973立方米,总投资约650万元。在2001年4号台风带来2.46米的超历史高水位中,海堤发挥重要的防御作用,尤其是漳澎村和大盛村的海堤和水闸形成联围,受洪水的影响较小。“三高”农业持续发展,水利设施不断完善。从2006年起,全市启动防灾减灾工程建设,麻涌总投资16050万元,至2008年,建设堤围198.4公里,水闸33个,保护人口6.3万人,保护面积4.07平方公里。2006年7月,麻涌香飘四季农业园建设工程启动。2001—2008年农业总产值117503万元。

外经贸易

充分发挥镇内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的区位优势,抓好软、硬环境的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做好企业的贴身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使大连华农企业集团仅用139天的建设期就顺利投产。玖龙纸业有限公司、中成化工、伯产制革、山本五金、宝迪五金、大焕滑轮增资扩产总额9030万美元,德永佳增资5亿港元。到2001年,全镇共有外资企业89家,其中三资企业49家,“ 三来一补” 企业4 0 家; 出口总额24565万美元, 同比增长56.66%,其中“三资”企业出口总额33524万美元,同比增长119.94%。2008年麻涌有三资企业42家。2001—2008年“三资”企业出口值482440万美元。“三来一补”企业25家,1991—2008年,出口值561004万美元,2003—2008年出口值8925万美元(海关口径)。

民营经济

全镇工商贸企业共有687家,其中工业企业178家,商业企业509家,而工业178家企业中,民营企业占103家,商业509家企业全部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占全镇工商贸企业总数的89%,其中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有3家:广东中成化工有限公司、德永佳、玖龙纸业有限公司。2001年,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达40亿元,占全市高新企业总产值的12%。创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一批,其中广东中成化工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被确定为省重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被认定为市级民营科技企业的有2家。2001年共获授权专利6项,列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项。推行与重点企业建立联系制度,帮助民营企业立项、办证、办理办事优先卡、提供各种信息咨询。积极推荐优秀民营企业参加2002年东莞民营经济博览会2008年,全镇民营工业企业560家,工业总产值712546万元,出口创汇179万美元。2002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73557万元,同比增长36.6%;工业总产值(当年价)717295万元,增长67.59%;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787万元,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668万元,增长7.09%;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0431万元,增长27.70%。在2002年度全市镇区实绩考核中,获得镇级领导班子工作实绩量化考核综合总分二等奖,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第二名。2008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834681万元,同比增长28.1%;工业总产值(当年价)4185160万元,增长38.71%;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95487万元,增长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430万元,增长15.20%;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25389万元,增长1.55%。

 

黄C琪(2014-10-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