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猷,字蔚其,范和村三角聚人。他敏求好古,学问渊博,清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年)拔贡,在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考取了甲寅科试第二名举人,即亚元、经魁,官至广东肇庆府高明县训导,领教谕衔。他是范和考取的第一位举人。
陈鸿猷的宗族与罗冈围陈氏原是一脉同祖,皆为从仕公派下胤裔。初始,从仕公次子获禄公居饭罗冈,三子获寿公则于芙蓉村开基,传至第四世隆基公时,又回迁饭罗冈,成为三角聚陈氏始祖。按照辈分,陈鸿猷属三角聚第十二世。
嘉庆四年(1799年)六月,刑部员外郎伊秉绶出任惠州知府,应所属十县士绅议请,迁建惠阳书院于丰湖(即西湖)黄塘。陈鸿猷与伊秉绶都擅长书法,彼此同道中人,有较好的文墨交情。伊秉绶倡议鸩工集费时,陈鸿猷急公好义,以丰裕家财慷慨乐捐,高达白金五千的总费用,多半是其鼎力襄助。在嘉庆五年(1800年)六月至嘉庆六年(1801年)冬的施工过程中,陈鸿猷被公推为董事,筹划主理具体事务。书院竣工,广达百亩,知府伊秉绶为之易名“丰湖书院”,陈鸿猷欣然受命提笔撰写了《迁建丰湖书院碑记》,并与其余捐田助银者各以神主入祀报功生祠。
嘉庆中期,新会人张保(又称张保仔)入海为盗,势力日盛,以海船数百艘、部众四万余人称霸于外洋,劫持洋人船只,挫败官兵围剿。由于盗船时常沿着广东水域神出鬼没,濒海乡镇屡屡惨遭蹂躏,富庶的范和更是首当其冲,陈鸿猷以毁家纾难的气概,集结乡人青壮练武自卫,凭借围屋高墙联防优势,屡次抵御盗贼犯境。又积极奏请官府批准,精心挑选海港隘口要地,独立出资创筑靖安炮台,对出入的盗船予以主动反击,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范和周边的紧张局势。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陈鸿猷出任肇庆府高明县训导,兢兢业业,悉心教诲县学诸生员,日常论文课艺,时刻不忘以“业精于勤,毋荒于嬉”殷切告诫,学子们在其严格要求下,无不自觉发奋攻读。陈鸿猷居其位、谋其政,其渊博知识与严正学风素得市民好评。陈鸿猷因育才有方得到朝廷嘉奖,不但俸升三级、领教谕衔,且父母也得到朝廷封赠。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朝廷特地颁发圣旨追赠陈鸿猷父亲为修职郎、母亲庄氏为八品孺人。
陈鸿猷卒于道光三年(1823年),在官署中不幸病逝,任仅五年。其棺木归乡护送出城时,当地士民皆泣不成声,纷纷沿路摆祭。即使时过境迁,史志仍赞誉道“至今犹追慕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