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堂镇位于东莞市西北部,是东莞市下辖的32个镇区之一,地处穗莞深经济走廊之间,距广州市区46公里,距东莞市区12公里。
中堂镇面积约60平方公里,下辖20个村(社区),户籍人口7.45万人,常住人口14.04万人。(数据截至2011年)
中堂镇曾荣获“东莞市创建文明镇工作先进单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省曲艺之乡”等称号。
历史沿革
中堂初名“舂堂”,北宋立村。在唐代后期,此地散居农、渔人家,以农居多,至唐末,居户有所增加,已具村模,到宋朝建立之始(约960年)正式立村,定村名为“舂堂”,辖属于东莞县文顺乡归化里。舂堂村地处附近乡村的交通汇合点,各村村民多来此作买卖交易,很快就发展成一个中心墟市。因“舂”与“中”同音,人们在文字书写方面图方便,常把“舂堂”写作“中堂”,久而久之,舂堂也就成了中堂。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中堂镇位于东莞市西北部,东江下游,是珠江三角洲咸淡水交汇的地区,距广州市区46公里,距东莞市区12公里。
地形
中堂镇地形开阔低平,镇域内没有山地丘陵,全部是平坦稍高的旱地与水田,西部的下芦、马沥、斗朗、槎滘等村旱地多,东部的潢涌、三涌、湛翠和中部的袁家涌、吴家涌等村则大部分为水田。
中堂镇地型狭长,呈卧蚕状,沿东北—西南走向,从最东一端潢涌村下塘滘到最西端四乡村洲尾直线距离约8千米。
水文
东江干流及其支流蜿蜒流过,把中堂分割成5个部分:主体潢新围部分面积约42.4平方千米,狭长型,东西长约13千米,南北宽约3千米,从西到东沿着公路两旁分布有东向、斗朗、镇墟、东泊、吴家鹤田、凤冲、湛翠、三涌、潢涌等村(社区);西面槎滘村部分面积约7平方千米,西邻麻涌镇,北依东江干流,东临横涌海水道,通过槎滘大桥与东向、斗朗相连;南面与下芦、马沥村隔河相望。西南部分下马四是一个江心岛,包括下芦、马沥和四乡3条行政村,面积共5.4平方千米,地型呈条状,向外伸展,依东北—西南走向,倒运海水道与中堂水道环绕四周,通过下芦大桥与东向相连;正南方蕉利和郭洲部分位于中堂、望牛墩、万江交界处,面积约4平方千米,北临中堂水道,通过中堂大桥与镇区相连。
经济发展
2011年,全镇完成生产总值84.55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186.11亿元,镇本级财政收入6.16亿元,税收总额9.6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8.5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7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89.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669元。
行政区划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东莞县于1949年10月17日解放,中堂改称新四区,设区长1人,管辖4个乡,石腰、江鹤、西芦、永宁,43210人。
1950年新四区设正副区长各1人,管辖7个乡,潢涌乡、新宁乡、四平乡、江鹤乡、新冼沙乡、石腰乡、水南乡,43000人。
1951年新四区设正副区长各1人,管辖6个乡:新宁、四平、江鹤、新冼沙、石腰、水南,68521人。
1952年新四区设正区长1人,副区长2人,管辖24个乡。
1953年中堂改称十五区,设正区长1人,副区长2人,管辖17个乡。
1954年至1956年,十五区设正区长1人,副区长2人,管辖16个乡。
1957年撤区建乡,十五区划分为中堂、潢涌两个乡,中堂乡政府设在中堂墟,设正乡长1人,副乡长3人,管辖8个村。潢涌乡政府设在潢涌村,设正乡长1人,副乡长2人。
1958年1月至9月,中堂、潢涌两乡合并为中堂大乡,设正乡长1人,副乡长4人,管辖13个大队,30718人。
1958年10月,撤乡建人民公社,中堂大乡改称“中堂人民公社”,行政机构称“中堂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设正副主任各1人。
1960年以前管辖20个大队(乡改称大队),一个墟;1961至1962年管辖26个大队,一个墟1962年人口34472人;1963至1966年管辖18个大队,一个墟。
1967年至1979年,“中堂公社管理委员会”改称“中堂公社革命委员会”。设正副主任各一人,管辖18个大队,一个墟。
1980年至1983年7月,取消革命委员会,恢复管理委员会的名称,设正副主任各1人,管辖18个大队,1个墟。
1983年8月至1987年3月,区级政权进行了体制改革,撤销中堂人民公社,建立中堂区,设正副区长各1人,仍然管辖上述18个乡(大队改称乡)和1个墟。
1987年4月区级政权又进行了体制改革,撤区建镇,设正镇长1人,副镇长四人。管辖18个管理区(乡改称管理区)和一个居民管理区(原中堂墟)。总户数13480户
1998年撤管理区建行政村,中堂镇下辖18个行政村和1个居民委员会。
截至2011年,中堂镇下辖19个行政村(潢涌、三涌、湛翠、凤冲、袁家涌、吴家涌、鹤田、东泊、中堂、一村、东向、蕉利、斗朗、槎滘、下芦、马沥、四乡、江南、红锋)和1个居民委员会(中堂)。
文化教育
截至2011年,中堂镇有完全中学一所,初级中学两所,公办小学七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一所,公办幼儿园一所,省一级学校两所,市一级学校五所,市示范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一所,市一级幼儿园一所。镇内还有大陆首家台商子弟学校以及三间外来工子弟学校。
2004-2005两年连续荣获每万户籍人口升大学和本科比例两项全市第一,2006年两项分别排在第三、第四。2006年底,该镇被评为省教育强镇。该镇高考又创历史新高,其中本科录取132人、三A以上248人、三B以上440人,继续稳居全市面上中学第一名。
获得荣耀
中堂镇先后获得“中国龙舟之乡”、“中国十大农产品物流重镇”、“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广东省教育强镇”、“广东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东莞市体育先进镇”等荣誉称号。
城市建设
中堂镇镇内基础设施完善,拥有等级公路120公里,107国道、北王公路、广深高速公路贯穿镇内,广园快速干线、五环路接驳镇内交通网。拥有22万伏变电站1座,主变电容量为100万千伏安;正在抓紧建设日供水10万吨的供水厂;有程控电话3.97万门,最大装机容量可达5.17万门。(数据截至2011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