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石龙镇的文化古迹

家乡区县: 东莞市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石龙人,我为自己家乡感到很自豪,虽然石龙镇是东莞市32个镇区中面积最小的一个小镇,但在中国千强镇经济排名19位。正如那句话,我们石龙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下面我想为大家介绍一些石龙镇现存的,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希望大家有空到石龙来玩。


竹器街
在盛况时,流传着一句表现石龙人自豪的顺口溜“九庙六桥鸣凤里”。意即石龙不仅有九间庙、六座桥而且有繁华的名叫鸣凤里的街。鸣凤里是以“鸣凤在竹”这个吉祥典故命名的街道,后来人们直接叫它竹器街。提起竹器街,人们便想到石龙,反之亦然。作为石龙曾经的代表性产业的原址,几代人的记忆,一段历史的载体,竹器街背后蕴含着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含义,是石龙地方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家能肯定且引以为豪的是,当年东莞、增城、博罗等邻近十乡百里的农民到石龙,必到竹器街选购家具、农用之需的竹制品。

石龙竹器街据考究已有400多年历史,竹器的品种有竹梯、竹床、竹椅、竹席、竹箩、竹篮、鱼具等数十种之多,做工精细,坚固耐用而闻名于东莞、增城、博罗等县的乡里,在回归自然、崇尚绿色环保潮流、竹器街又活跃起来,重现昔日风采,经营竹器的店铺有二十多家,产品琳琅满目。往返走动间,可见十余家店铺所售的竹器种类稀少,脚下的石块依旧,当年的盛景只能在老一辈的记忆中寻找了。石龙竹器产品最远卖到宝安(即深圳)。

中山路民国建筑群
中山路建于1929年左右,是石龙最早建的马路,马路两旁的建筑是传统的骑楼结构,石龙人民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故命名为中山路。如此完整、规模宏大、风格统一的岭南特色骑楼,在珠江三角洲实属罕见。中山路商业十分繁荣,在商业贸易上的重要位置。

骑楼是岭南建筑的一道特色,在石龙中山老街,还有着东莞目前保存最完整的骑楼,近百年前那曾是东莞最繁华的商业区。石龙中山路民国建筑群位于石龙老城区。1929年,从东至西由沙边街、龙兴街、万兴街(三角市)、万安街、万胜街、东禄元、西禄元、饱街、塘头9条小街衔接而成。受当时的影响,这些建筑大部分都结合了中西方特色,既有中式的古典大方,又有西式的华丽风情。东莞第一家银行就在这里的,当时民国期间,做金铺的郭忠诚,这间是他其中一间屋,香港的影视红星郭富城,应该是他的第三代,就是叫他曾祖父。”
石龙老街的美丽并没有随着历史的远去而逝去,反而是历久弥新,石龙老街正在石龙老城区的角落里,静静地等待着世人的观赏。

中山公园
大革命期间,石龙曾经作过东征军的大本营,为讨伐盘踞在惠州的军阀陈炯明,孙中山曾十四次亲临石龙前线,指挥战斗。为了纪念孙中山东征和缅怀孙中山的伟绩,石龙人民将建于1924年的石龙公园改称中山公园,亭台假山错落有致,正门有一座琉璃瓦门楼,门楼上“中山公园”大字为著名书法家秦X生题字。

据说,孙中山曾14次来到石龙指挥战斗;国民革命军东征时,周恩来亲临石龙演讲鼓舞民众。这里涌现出了众多的抗日志士,还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惟一的一位东莞人。如果你来到石龙寻访这些史迹,不必东奔西走,它们宛如一本本生动的教科书,汇聚在石龙中心区一个面积不大的公园内,这个公园就是石龙中山公园。如今的中山公园四周河涌环绕,园内古树成荫,假山亭台错落,是老人们钟爱的休闲、消遣、漫步、散心的场所。其三步一历史,五步一故事的文化底蕴,也是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课堂。“举重之乡”铭、周恩来东征演讲台、李文甫烈士纪念亭、莫公璧纪念碑等史迹在此汇聚一堂,是青年一代了解石龙历史的好地方。

三眼井
蒲溪三眼井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蒲溪村面街四巷,始建年代不详,现保留着清代古井风格。宽12.6,长13.6,三井呈品字形排列,底部相通。方形井台,圆形井眼。红砖砌筑井壁,内径0.4米。此井对研究蒲溪村历史沿革以及当时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具有一定意义。

Michelle_Chan121(2014-10-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