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笛套音乐源远流长,相传源于宫廷音乐。南宋末年,元兵南扫,宋室垂危,宋帝昺将南逃,京都臣僚赵东斋、许申君(均潮阳棉城人)与宋室驸马吴丙奉令先行南下,策划南撤时置建临时帝阁,故于棉城东山之麓筑行宫,宫廷的衣冠文物,礼乐仪制,随之传入潮阳。时吴丙为朝散大夫(宫廷乐宦),家寓棉城,每逢礼乐仪制,必演奏宫廷的硬软套和笛套音乐,由此,宫廷音乐,得在棉城传播。及至宋亡,行宫为避追究而改为“超真观”,扮为道家供奉的“三清天尊”的洞府,群众称之为“天地坛”,后观被毁,但乐谱及乐技则散存民间,每年旧历八月十八日,民间于棉城南坛举行的赏仙会,据说即为纪念宋亡之日,故所奏之乐皆为“硬软套”和“笛套古乐”,由而笛套音乐进一步流传民间。至明代,潮阳人陈惇临,职任广西副使,奉旨征交趾有功,封王赏赐,府中礼典也引用宫乐,因而棉城之笛套音乐,又得增益。到了清代,潮阳艺人陈延(正字班名净)、萧育钦(正字皮猴班鼓手)等退休回籍,为适应游神赛会的需要,对笛套音乐有所改进,即把正字的锣鼓点,运用到笛套音乐中去,便创造了乐队可在行进间演奏的颇具气魄的笛套大锣鼓,从而使笛套音乐更加盛行。后绍兴师爷蒋田在潮任幕府,家寓棉城,因其擅长音乐,善于把昆曲、摊簧加工润色了笛套音乐,又形成了闹无宵的花灯锣鼓(即苏锣鼓),使其群众基础更加广泛,因而合流演变为雅俗共赏的音乐鲜花。在潮汕大锣鼓班中,潮阳的笛套音乐独树一帜,凡游神赛会、喜庆欢乐,都少不了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