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曲之乡

家乡区县: 东莞市

  广东粤曲,曲清新柔丽,是中国曲艺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它用广州方言演唱,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广州方言区域,并流传到东南亚、北美等粤籍华侨及华人聚居的地区。 粤曲源自粤剧清唱。约于清道光年间,有以清唱粤剧为业的八音班,他们用粤剧的剧本,用粤剧的曲调,用粤剧的“戏棚官话”分脚色演唱。以后又出现了穿街过巷卖唱的女盲艺人,被人们称作“瞽姬”、“师娘”。她们每人都要掌握不同脚色的唱腔,一人演唱多个脚色,较之“八音班”在歌唱技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这种演唱盛行了60多年,在粤曲史上称为“师娘时期”。她们主要演唱的曲目有《百里奚会妻》、《黛玉葬花》、《弃楚归汉》等“八大名曲”。

   民国以后,在茶楼歌台上逐渐出现了明目女子演唱粤曲,人们呼她们为“女伶”。她们改“戏棚官话”为广州方言,改假嗓为真嗓,并划分为大喉、平喉(此为男角专用腔)、子喉(为女角专用腔)3种唱法,粤曲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女伶时期”。 近百年来,粤曲紧跟时代而发展,它善于吸收,能够兼融并蓄,不断丰富,不断创新,拓宽了唱腔音乐,如将粤剧的“梆、簧”,广东的曲艺龙舟、南音、粤讴、木鱼歌,乃至广东音乐(包括杂曲小调或器乐曲)均拿来填词演唱。伴奏除高胡、扬琴为主奏乐器外,还加入了萨克管、小提琴、电子琴等等。粤曲脱胎于粤剧,它和粤剧在唱腔音乐方面长期存在着互相吸收、互相融化、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粤曲和粤剧至今仍基本唱着相同的腔调。
粤曲用广州方言演唱,省港澳为主要活动基地,流行区域极广,凡粤方言区及有粤籍华侨聚居的世界各地均有粤曲的演唱。
粤曲重唱功,讲究声腔艺术,分大喉、平喉、子喉三大类。音乐性强,曲调优美,曲牌板式极为丰富,以梆子、二簧两大腔系为主体,吸收地方歌谣、小曲、小调为辅。表演形式除继承传统的清唱外,还发展了说唱、弹唱、表演唱、小组唱、小合唱等。曲艺演员中的佼佼者主要有白燕仔、黄少梅、谭凤仪、李丹红等。

  在东莞,粤曲文化,底蕴深厚。粤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唱响东莞风情的和谐之声。

  东莞是著名的粤曲之乡,“私伙局”是近20年来兴起的由曲艺爱好者自行组织起来的团体。如今,众多的“私伙局”分散在城乡的各个角落,更有数不尽的粤曲“发烧友”,坚持在家日日演唱,以求他日能粉墨登场,正所谓“遍地歌吹遍地曲,万家灯火万家弦”。不少人认为,粤曲的本质是民间性和地方性,它是老百姓的艺术,显现的是一个地方的民情和特色,要通过发展民间活动来传承和弘扬广东音乐。“私伙局”还处于自娱自乐的阶段,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网络营销主页: http://wm23.cn/Yemon  

梧桐子主页: http://www.wutongzi.com/uc/35525537.html 

个人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362115672 

Yemon(2014-11-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